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15日 · 詩人楊牧本月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他曾說花蓮是他的秘密武器」,對生長土地的情感與關懷表現於作品中我們精選了楊牧一生創作中經典的詩與散文佳句邀請讀者與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創作能量豐沛的詩人

  2. 2017年5月8日 ·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這首詩寫於一九七六年楊牧三十六歲。 詩的內容相當容易理解,是將孤獨具象化為「一匹衰老的獸」,「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 這裏的「亂石磊磊」或許隱喻了騷動之心。 這匹獸有「善變的花紋」,是為了保護自己,「眼神蕭索」,或「低頭沉思」,並隨意讓「風雨」鞭打。 「風雨」隱喻了外在環境,而這匹獸的形態,不管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善變」或是「蕭索」,也都是形容了敘事者自己。 在第二節,敘事者想像「孤獨」突然向外探尋,「他緩緩挪動/費力地走進我斟酌的酒杯/且用他戀慕的眸子/憂戚地瞪著一黃昏的飲者」。 此時,敘事者和「孤獨」的相對望彷彿讓「孤獨」赤裸裸地被揭露。

  3. 2019年8月18日 · 一盞又一盞凋萎的街燈. 那影子就像是一柄生鏽的斧頭. 砍斷了沉默,沉默的記憶. 墜落,墜落的是一切懸掛的淒迷. 風雨的土地多溫存啊. 想山中一陣暴雨掠過. 催下幾片山櫸;人間的希冀. 仰首千載;星,落在風雨的土地…… 這世界多麼微弱. 深夜獨行,紅牆寂寂. 世紀的泥濘逐漸深了. 有人從黑暗的樓頭.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6年5月9日 · 攝影來源:xaosqueen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蘆葦地帶為一首情詩。. 地點是敘述者現處的城市小房間,和對方所處的蘆葦地帶。. 敘述者想像對方走向自己,並感到歡喜、興奮,彷彿「空氣中擁擠著/發光的焦慮」。. 在這漫長的等待裡,他將 ...

  6. 你必然看到我正傾斜. 我倖存之軀,前額因感動. 泛發着微汗,兩臂因平衡和理性的. 堅持。 你是認識我的. 雖然和高處的草木一樣. 我的頭髮在許多風雨和霜雪以後—— 不像高處的草木由繁榮渡向枯槁. 已舉向歲月再生的團圓. ——我的兩鬢已殘,即使不比前世. 邂逅分離那時刻斑白。 你認識我. 嚴峻之臉是為了掩飾羞澀. 這樣俯視着山河凝聚的因緣. 浮雲是飛散的衣裳,泉水滑落成澗. 太陽透過薄寒照亮你踞臥之姿. 時常是不寧的,以斷崖的韡紋. 磐石之色,充滿水分的 蒹葭 風采. 提醒我如何跋涉長路. 穿過拂逆和排斥【註4】 這樣靠近你. 以最初的戀慕和燃燒的冷淡. 彷彿不曾思想過的無情之心. 向千尺下反光的 太虛 幻象. 疾急飛落—— 如蒼鷹. 切過賁張的陰涼,感覺.

  7. 臺灣正體. 關於名為楊牧的其他人物,請見「 楊牧 」。 楊牧 (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 王靖獻 , 臺灣 花蓮 人,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被瑞典院士 馬悅然 譽為全華人最有希望榮獲 諾貝爾文學獎 的詩人。 [2] 東海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學士 ,美國 愛荷華大學 創作碩士 、美國 柏克萊加州大學 比較文學 博士 。 親炙 徐復觀 、 陳世驤 。 曾任 麻州大學 助理教授、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 教授、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創所所長,後擔任 香港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創院院長。 [3]

  8. 2020年3月22日 · 於其生平創作及影響楊佳嫻日前曾於端傳媒撰文分析今詩人唐捐再為文自漢語與現代性之脈絡講解楊詩給我們留下的無法繞開的文學景致。 1. 楊牧十六歲進軍台北詩壇正是現代派運動大肆展開之際1956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