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四診 是中醫診察 疾病 基本方法的合稱,包括 望診 、 聞診 、 問診 、 切診 ,即「 望聞問切 」。 望是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面色、 舌苔 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咳嗽、喘息,並嗅其口中或身上是否有異味;問是詢問病人症狀,以及患病史等;切是用手 把脈 或按腹部診察是否有異常。 通過四診,診察疾病顯現在各方面的 症狀 和 體徵 ,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及其與 內臟 的聯繫,為辨證提供充分的依據。 望、聞、問、切各有獨特的作用,他們之間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不能相互取代。 臨床 必須結合運用,互相參證,才能全面系統的了解病情,稱為 四診合參 。 中醫辨證學 [ 編輯] 中醫辯證又通常指的是整體辨證,是中醫臨床最具特色、重要的一環。

  2. 中醫學,全稱漢族醫藥學,俗稱「中醫」 [1] [註 1],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比較時,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範疇。 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發展目標,多是追求自身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目前中醫以中華文化圈傳統醫療為主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 ...

  3. 中医学. 中醫學史 ,可簡稱為 中醫史 ,是指千年以來, 中醫學 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上所變遷、發展的歷史。. 其內容範圍可以是 中國醫學史 的組成部分,亦可以是 日本醫學史 、 韓國醫學史 等其他亞洲國家醫學史的組成部分。. 在 ...

    • 定義
    • 歷史
    • 基礎理論
    • 診斷方法
    • 治療方法
    • 學科分類
    • 流派及醫家
    • 中醫存廢之爭
    • 外部連結
    廣義:是指所有的中華民族醫學、宗教醫學、中國化西洋醫學,如漢醫、藏醫、蒙醫、苗醫、彝醫、維醫、哈薩克醫、佛醫等。
    狹義:全世界的漢族醫學,簡稱漢醫學。

    古代中醫史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中醫研究者自稱: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然而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甲骨文才被認為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3000多年可以使用文字並組織成大篇幅的醫學著作」在目前與無憑無據的中醫典籍相比,這種說法是與事實不符的。公元前3000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已用楔形文字記載了肝和髒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為熱病、中風、精神症狀、眼病、耳病、黃疸病等。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裡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來源請求]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藥庫)、史(管記錄)、徒若干人。下面又分...

    現代中醫史

    受到西方衝擊後,大多認為中醫是充滿偏方與迷信的醫學,但從1950年代起,中醫開始引進西醫的研究系統,並且透過對療程的原理的科學性分析,重新解釋中醫,而這樣系統化的整理、導入西方生物、分子醫學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從空虛的陰陽調和概念,改變為著重學理基礎。 在國際上中醫針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部分,引起醫學界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針灸對痛證、神經性疾病療效非常顯著。。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認為,只有部份的傳統藥學包含針灸和草藥在臨床實驗裡得到比較有力的結果支持其功效,其他傳統療程與草藥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視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的風險,乃至於偷獵保育類藥材,而且生物體內的麻醉劑、毒素積累近年來被逐漸發現,被證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於致人於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為本身就是地下經濟,存在冒充假藥獲取暴利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WHO世界衞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

    基礎理論爭論

    中醫理論按照其理論基礎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分別為湯液經法時期、今文尚書時期、古文尚書時期。 我們今日主流社會所看到的是以今文尚書經學家代表的《黃帝內經》學說。漢武帝時置五經博士,提倡今文經學。後來漢武帝時,因魯恭王劉餘壞孔子宅,於孔家壁中得古蝌蚪文經書,當中有《古文尚書》。簡而言之:《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出現皆與漢朝宗室控制社會有關。漢武帝後,湯液經法家隱於民間,流傳下來的只有今文經學家。在二十世紀初年,《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出土。重新發現了湯液經法學派的基礎理論。在時序上,湯液經法家理論最早完成,其次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許慎在五經異義中提到「《異義》:《今文尚書》(案,漢人但稱今《尚書》,裴鬆之注《三國·吳誌》始稱《今文尚書》,此引《異義》,誤衍文字。)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古《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許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鄭駁之雲:《月令》祭四時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郤,故祭...

    今文學派基礎理論

    今文學派理論來源於儒家今文學派的總結及儒家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不早於西漢年間,《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儒家醫學理論的基礎。時至今日,漢代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1.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質(命名為「氣」)以及其運動(包括兩種不同趨勢的基本運動—陰和陽)構成,「人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2.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

    《湯液經法》學派基礎理論

    《湯液經法》學派是自殷商以來傳承的中醫學派,經方派代表。這一套理論與儒家派生的今文經學派有相當大的差別。例如《湯液經法》學派之中沒有五行理論,採用南島民族祖宗的「連山」「歸藏」十六卦學說,而且當中陰陽是與今文學派顛倒的。以下的理論還原是出自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局部對症治療,又有別於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藥治一病的辨病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采,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藥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統稱針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批傳統藥物注射製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射。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複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小針刀、傳統藥物注射製劑、科學中藥等。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從古至今,知名的和傳說中的中醫學家有:(參見:中醫學家列表) 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陶弘景、孫思邈、宋慈、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陳修園、曹穎甫、余無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趙紹琴、張簡齋、施今墨、程門雪、蒲輔周、左季雲、鄭壽全、談允賢等。

    在中國,對於中醫學是否屬於科學的問題,始終一直爭論不休。學術界的爭論可追溯到19世紀末,現代醫學傳到中國之後,一些主張醫學現代化的人士,主張廢除中醫,中醫學連帶受到巨大的挑戰。直到今天,中醫學是否歸屬於科學、及中醫藥是否有效等,仍倍受主流科學界的質疑。 1879年,俞樾發表《廢醫論》最早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主張。在1915年江蘇的袁桂生將「廢五行說」作為一項提案交神州醫藥總會討論,題為《擬廢五行生剋之提議》。據 醫學捌號樓稱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廢除五行理論的文章。 1926年,魯迅曾撰《父親的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批判了中醫存在的一些問題。 1929年,國民政府通過了余雲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事業之障礙案》。但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隨後收回成命。 2005年...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臺灣中醫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醫科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4. 中医学. 中醫學 ,全稱 漢族醫药學 ,俗称“ 中医 ” [1] [註 1] ,是一種起源於中國 漢族 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 傳統醫學 。. 與 現代醫學 相比較时,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範疇。. 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发展目标,多是追求自身的 科學化 和 現代化 ...

  5.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查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学和辨证学两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中医诊法学着重于获取临床信息,并对其进行病机分析。中医辨证学则注重于证侯的辨别。

  6. 從經濟的角度,前期採取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在德宗頒布兩稅法後,中國後期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基本上以兩稅法為基礎。 比較傳統的分法有四分法,即高祖至高宗的「初唐」、武則天至玄宗的「盛唐」、肅宗至文宗的「中唐」與武宗至哀帝的「晚唐」四個時期 [註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