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楊培安 ( 英文 : Roger Yang ; 1971年 6月5號 —)係 臺灣 男歌手 ,黃禾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喺臺灣 高雄市 出世。. 1988年,17歲嘅楊培安加入業餘樂團Dirty Fingers做主唱 [1] ,自此起步加入音樂圈。.

  2. 吳易緯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吳易緯 ( 粵拼 : ng4 jik6 wai5 )係華語流行歌曲作詞人、「植光土壤音創」版權、企劃統籌同「生命樹樂團」經紀人。 作品. 專輯歌詞統籌. 作詞作品.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51首) 2013年(38首) 2012年(52首) 2011年(27首) 2010年(26首) 2009年(13首) 2008年(15首) 2007年(7首) 參考. 黃美珍 大巴六九. 魔鏡歌詞網. 得獎》質感新男聲Eric周興哲琴感創作. 張韶涵新輯燒2千萬 邀請碧昂絲御用混音大師操刀. 出面網頁. 吳易緯嘅facebook頁 本人管理. 吳易緯嘅新浪微博 本人管理. 屬於2類 :

  3. 上奅臺灣歌. 上奅 臺灣歌 ( 臺灣閩南話 : Siōng Phānn Tâi-Uân-Kua , 粵拼 : Soeng6 Paau3 Toi4 Waan1 Go1 ,「至時髦 臺灣歌」) [註 1] 係 華視 、 公視 整嘅一款 臺灣話 嘅 音樂 節目 ,喺華視綜藝頻道同公視臺語臺播映。. 第一季係喺2020年播出,由 蕭煌奇 佮 黃路梓茵 ...

  4. 職業. 音樂製作人. 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 代表作品. 《 舊夢 》. 陳國華 ( 粵拼 : can4 gwok3 waa4 ; 1973年 11月13號 —),係 台灣 屏東縣 長治鄉 客家人 、出名 音樂製作人 。. 佢製作過好多歌手嘅專輯,包括 張清芳 、 蘇永康 、 鄭秀文 、 徐懷鈺 、 彭佳慧 、 堂 ...

    • 「台灣話」簡史
    • 「台灣話」嘅分類
    • 各地腔調
    • 語音
    • 拼音符號系統
    • 臺灣話同埋廈門話
    • 台灣話、臺灣原住民文化、同埋外來文化嘅交融
    • 注釋
    • 參考出處

    閩南語嘅形成

    台灣話嘅前身——閩南語,係閩語嘅一支3。中國漢朝末年嘅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嘅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最初期嘅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喺「永嘉之禍」嗰陣開始,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嚟3世紀時嘅漢語,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話」亦喺呢陣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嚟7世紀北方嘅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亦帶入當時嘅中古音。從以上嘅兩批移民,所帶嚟嘅漢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咗所謂嘅「漳州話」嘅基礎。

    閩南語喺臺灣嘅傳播同台灣話嘅形成

    北宋時期,喺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掌管外貿嘅市舶司,令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嘅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非常方便。之後,閩南地區有唔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亦帶埋佢哋嘅母語 — 閩南語過去。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招攬過幾千人到臺灣墾殖,佢哋大多數都喺臺灣定居,重同臺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咗漢人同臺灣各原住民族喺血緣同埋語言上嘅融合。 從16世紀開始,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嘅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開墾臺灣。嚟到臺灣嘅漢人好多出身漳州同埋泉州,喺長期同平埔族雜處同埋荷蘭人嘅統治下,隨往移民所帶嚟嘅閩南語亦都吸收咗一啲新嘅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之後,率大軍攻佔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嘅文教制度嘅定立者 — 陳永華,亦係泉州人,而佢所帶嚟嘅軍民亦大多數係泉州人。因此,而家臺灣嘅閩南語,有幾大嘅泉州音成份。 1683年,施瑯征伐臺灣,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隔年,清廷為咗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

    從語言系統嚟講,台灣話係閩南語嘅一種方言,而閩南語又被部份語言學家認為係一種漢語方言。 然而亦有學者質疑呢種說法嘅正確性。理由如下: 第一,關於現今中國境內嘅唔同漢語,其到底係唔同嘅「語言」定係「方言」,一直喺學界有爭議。由於使用唔同漢語嘅人之間,彼此基本上並冇辦法用口語進行溝通,因此有學者認為,呢啲唔同嘅漢語,基本上係「語言同語言」嘅關係,而唔係「方言同方言」嘅關係(參閱Chao 1976;DeFrancis 1984,參閱方言)。 第二,如果以閩南話當作討論主軸嘅話,已經有唔少學者指出,閩南語本身同其他漢語之間嘅差異非常之大(見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嘅研究為例,佢就發現閩語廈門方言同北京話之間所共享嘅「同源詞」有48.9%,比英文同德文之間「同源詞」嘅...

    誠如上面所言,臺灣話係主要由漳州話同埋泉州話合併而成,所以造成而家臺灣話「唔泉唔漳」嘅現象,亦冇純漳州話或者純泉州話。依各地泉漳混合比例嘅唔同,亦產生臺灣各地腔調,主要如下: 1. 臺灣優勢腔:由臺南、高雄、屏東為中心,最大嘅特徵係將白話字「o」唸成唔圓唇嘅元音/ə/。其之所以成為優勢腔,係因為臺南係臺灣最早開發之地,加埋人材輩出,將其習慣腔調帶去大眾媒體,即成咗臺灣最普遍嘅腔調。

    從語音上嚟講,台灣話係一種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使用唔少嘅變調(Tone sandhi)規則。台灣話嘅特色之一係佢包含咗「白話音」同埋「文讀音」兩種音韻體系,同一個字常有文、白發音唔同嘅情形5。白話音係日常生活語言嘅發音(似粵語個「嚟」字);文讀音則係閱讀漢語古文經典時候嘅讀音(似粵語個「來」字)。目前喺生活詞彙使用上,文白交疊嘅情形好多,但未能造成溝通上嘅困難。 對中國北方人而言,閩南語嘅音韻同官話相距極大,基礎對話更係完全冇辦法理解,喺清代時期常須要以筆談先能夠溝通。例如清康熙順天大興人(而家嘅北京市)黃叔璥曾任巡臺御史,對臺南一地居民語言有以下有趣嘅記述: 1. 「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待御...

    台灣話而家有好幾套唔同嘅拼音符號系統,目前比較多人使用嘅有以下幾套: 1. 臺灣語言音標: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 2. 白話字(Pe̍h-ōe-jī):又稱教會羅馬字、閩南白話字(中國大陸嘅說法)、臺語羅馬字,簡稱POJ 3. 臺語方音符號:ㄅㄆㄇ式 4. 通用拼音 5. 臺語現代文:Modern Literal Taiwanese by Taiwanese Modern Spelling System,簡稱MLT/TMSS 6. 普實臺文:Phofsit Daibuun,簡稱PSDB 已經廢咗嘅有: 1. 臺灣語假名

    形成差異

    一般嚟講,喺所有嘅閩南話當中,臺灣話同埋廈門話喺發音上最為接近6,同時兩者亦有啲差異。有啲學者指出,呢兩種語言喺語言形成嘅角度嚟講,至少有以下四種唔同: 1. 臺灣各大城市嘅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同埋泉州搬過嚟嘅;而廈門嘅居民就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同埋泉州。 2. 早喺17世紀明末清初嗰陣,大批嘅移民就已經移居臺灣,因此臺南建府嘅時間幾早;而廈門市嘅急速興起,則係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嘅事情。 3. 臺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嚟人口嘅流動量同埋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臺灣話嘅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冇乜問題。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嘅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同埋其近郊,無論係人口定係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嘅臺灣話。 4. 廈門嘅住民同泉州、漳州之間嘅來往從未斷絕過;而臺灣跟中國大陸居民嘅往來,曾有清代嘅海禁、日本嘅統治、國共嘅對立等,彼此影響嘅機會就小啲(鄭良偉 1987)。

    詞彙差異

    而歷來對於臺灣話同埋廈門話嘅語言本身嘅比較研究,學者一致嘅結論係:雖然臺灣話同埋廈門話都係由漳州話同埋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係兩者混雜嘅方式唔同。其中喺語音同埋語法上嘅差異小小,尤其係臺灣話中嘅臺北話同廈門話喺語音上最為接近。臺灣話同廈門話最主要嘅差異係喺詞彙方面,大約有10﹪嘅唔同(王育德 2002;鄭良偉 1987;周長楫 1996;張振興 1997;梁淑慧 2004)。呢啲詞彙嘅差異主要表現喺以下幾個方面: 1.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者文化環境嘅影響而產生嘅特有詞彙。如:台灣話嘅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2.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者概念嘅用詞有異。如:「黑板」喺臺灣話係「烏枋(o•-pang)」,廈門話係「烏牌(o•-pâi)」。「鈔票」喺臺灣話係「銀票(gîn/gûn-piò)」,廈門話係「紙字(chóa-lī)」……等。 3. 有啲詞語,詞義範圍嘅大小唔同。如:「烏白(o•-pe̍h)」喺臺灣話可以指(a)黑同白。(b)胡亂。如:烏白講、烏白做。廈門話則係冇(b)義。又如「古意(kó•-ì)」喺臺灣話係「忠厚老實」嘅意思;廈門話除咗呢個意思之外,另外有「古道熱腸」...

    標準話問題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大陸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同埋文化嘅中心,廈門話亦就逐漸成為閩南地區嘅優勢方言,取代咗早期泉州話、漳州話嘅地位而被認為係閩南話嘅代表(周長楫 1996;張振興,1997)。而臺灣喺日治時期到1940、50年代之間,亦確實有將廈門話視為臺灣話嘅標準話,並加以倣效嘅傾向(王育德 2002;鄭良偉,1987)。但係,呢種觀念早已消失,由臺灣民間語言同埋語言嘅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同埋教科書嘅編輯等睇嚟,所使用嘅都係臺灣話嘅語音,唔係廈門話(鄭良偉 1987)。

    台灣話喺三百幾年嘅發展之下,由於種種外來文化嘅影響(參閱臺灣史),原本由閩籍先民帶嚟嘅閩南話,亦由於臺灣原住民文化嘅影響、殖民政權種種語言嘅影響、同埋同外界接觸嘅影響,而同福建本土產生咗一啲差距。以下係更多嘅例子:

    關於「鶴佬」呢個名詞嘅說明,請參考「鶴佬人」。
    採用「臺灣閩南語」(指相對於福建嘅「閩南話」)呢個名稱嘅文獻,包括曹逄甫、蔡美慧(1995);董忠司(2001);侯俊榮(1901);同埋臧汀生(1989)等。相關文獻上對於「鶴佬話」嘅其他稱呼重有「臺閩語」(曹逢甫 2000)、「福臺語」(余伯泉等 2003)。
    本節鶴佬話簡史,主要係整理自侯俊榮(nd);吳守禮(1986)。
    以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喺語言分類嘅系譜如下: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1. 曹逢甫,2000,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273-97。 2. 曹逄甫、蔡美慧編,1995,臺灣閩南語論文集。臺北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3. Chao, Yuen Ren. 1976.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Defrancis, John. 1986.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5. 董忠司,1996,早期臺灣語的非漢語...

  5. 鄧麗君. 鄧麗君 ( Teresa Teng ; 1953年 1月29號 — 1995年 5月8號 ),係一位 華人 社會具有影響力嘅 台灣 歌手 ,亦係20世紀後期出名嘅 華語 同 日文 女歌手之一。.

  6. 漁樂無窮. 《 漁樂無窮 》( 英文 : Welcome To Fishing )係香港 MakerVille 製作嘅真人騷節目,由 許賢 同 梁嘉茵 主持,陳嘉俊(陳仔)同黎諾維(Keith)做常設顧問嘉賓,2024年4月15號到5月3號逢禮拜一到五22:30-23:00喺 香港電視娛樂 ViuTV 播出。. 節目主題係講 釣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