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俗稱的伊朗在1935年以前被稱為波斯,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它的官方正式名稱是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slamic Repubic of Iran),全國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約是47個臺...

    • 伊朗遊牧民族1
    • 伊朗遊牧民族2
    • 伊朗遊牧民族3
    • 伊朗遊牧民族4
    • 伊朗遊牧民族5
  2. 閃米特人又稱閃族人或塞姆人(Semites),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諾亞的兒子閃姆即為其祖先。 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

  3. 2024年5月20日 · 美聯社. 彭博資訊報導, 伊朗 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是 德黑蘭 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第一順位接班人,19日傳出萊希搭乘直升機失事罹難後,外界開始揣測接班人問題。 目前伊朗第一副總統將暫代總統一職,哈米尼接班人呼聲最高的還是哈米尼之子穆吉塔巴(Mojtaba Khamenei)。...

    • ▌延伸閱讀:〈自由神曲《Baraye》:伊朗示威點燃的「革命國歌」〉
    • ▌穆斯林女性的反宗教壓迫之戰
    • ▌法國的頭巾面紗禁令
    • ▌法國與伊朗的兩種「極端」

    這並非是萊希上任後第一次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在過去幾年裡,伊朗多次爆發抗議,其中許多示威是因經濟議題引爆,少部分是關於民權與民主。本次群眾運動的目標是反對強制女性戴上頭巾的強制性法令;由於伊朗是神權政府,宗教政權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因此一些宗教人士表示抗議群眾是美國傭兵,抗議的目的是宗教鬥爭,未直面群眾訴求,反將局面導向「政權保衛戰」。 有些學生以校園為基地,持續進行抗爭,伊朗安全部隊遂以鎮暴為由侵入校園,發射催淚瓦斯驅趕學生,並加以逮捕。最高領袖哈梅內伊(Masoud Khamenei)也出面譴責示威群眾,指責美國和以色列錫安復國主義在幕後操縱,並表示「支持安全部隊粉碎敵人的陰謀」。但這種論點對年輕人來說是陳腔濫調,特別是這次抗議是由女性引發的行動。

    長期以來,部分穆斯林女性未曾放棄對女權的追求與宗教壓迫的反抗,這股浪潮先在伊朗點燃,跟著擴散到部分中東國家,如敘利亞、黎巴嫩等,都可見支持伊朗女性摘除頭巾的聲音。摘除頭巾漸成為伊斯蘭世俗主義者(secularists)對抗僵化教義的代表,進一步挑戰傳統文化。 除了宗教涵義外,頭巾也有著高度的政治化象徵。上世紀30年代,軍官出身的伊朗巴列維王朝第一任國王沙阿(Reza Shah)決定進行世俗化改革,政策包括禁止在公共場合穿戴伊斯蘭面紗,包括頭巾與罩袍(chador)。這項禁令其實是針對神職人員與保守宗教家庭,一般從事農業的婦女,通常沒有穿戴面紗的機會。 沙阿的世俗化措施很快就受到傳統人士的反對,像是1935年沙阿下令強迫所有伊朗男性戴上歐洲風格的圓頂禮帽,馬沙德(Mashhad)市民與神職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回應歐洲社會對伊斯蘭移民的不安情緒,有些國家立法限制穿戴全臉面紗(niqab)。像是法國於2004年禁止在公立學校穿戴可見的宗教符號,包括伊斯蘭頭巾、基督教十字架等,2010年後又禁止在公共場合穿戴全臉面紗,除非是在宗教場所禮拜等,違者會被處以罰金,其他歐洲國家則有部分地區實施類似禁令。 法國的面紗禁令在議會獲得多數贊同通過,大部分議員認為這是堅持世俗主義的歐洲價值觀,向原教旨主義穆斯林發出維護女性尊嚴和權利的訊號,不必屈服於父權下的強制衣著。但有些較開放的伊斯蘭人士則批評法國侵犯了穆斯林女性的選擇自由,這種世俗主義和它所反對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並無二致。 2014年法國穆斯林婦女對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主張法國的面紗禁令違反《歐洲人權公約》部分條款,如尊重私人和家庭生活的權...

    從法國和伊朗的強烈對比不難看出,極端的法國世俗主義和伊朗神權主義結成古怪的「聯盟」,雖然禁止或強迫女性穿戴頭巾的理由南轅北轍,但本質上都是迫害女權、戕害自由。塔利班佔領阿富汗,推動嚴格宗教政令、沙烏地王儲殘殺記者,已導致伊斯蘭形象重挫,如今伊朗再度打壓抗議群眾,只會使西方更加敵視伊斯蘭國家。 就伊朗而論,頭巾已上綱到神權象徵,其政權只有血腥鎮壓或被革命推翻的選項,漸進式的改革現在幾乎不可能存在,頭巾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是統治工具。但在西方而言,穆斯林女性常因頭巾遭到汙名化,無論是求學或工作都可能面臨不公平待遇,對穆斯林女性穿戴頭巾應有更多的容忍。 可惜的是,在伊斯蘭恐慌症日熾的歐洲,無論左右派都顯得更為激進,將穆斯林女性堅持穿戴頭巾作為拒絕同化的代表,一味禁止反而會讓她們更加疏離所謂的歐洲價值...

  4. 2022年10月27日 · 圖/美聯社. 「伊朗的抗爭者無法推翻政權,也不甘願在鎮壓之下就此罷手...」伊朗庫德族婦女阿米尼(Mahsa Amini)之死引發大規模抗爭,26日伊朗安全部隊在阿米尼的墓地,向來此哀悼的數千名抗議者實彈開槍及發射催淚彈。. 目前公墓開火造成的傷亡 ...

    • 伊朗遊牧民族1
    • 伊朗遊牧民族2
    • 伊朗遊牧民族3
    • 伊朗遊牧民族4
    • 伊朗遊牧民族5
  5. 2024年5月20日 · 伊朗的改革派原本希望透過與西方談判,以限制核活動與允許國際檢查員進入,換取取消制裁、伊朗機隊得以實現現代化,但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新實施嚴厲制裁,使改革派的努力付之一炬、強硬派的聲浪更是強壓改革派——伊朗強硬派對飛安

  6. 2024年4月15日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為了報復 以色列 本月初空襲 伊朗 駐敘利亞大使館、殺害伊朗革命衛隊高層指揮官,德黑蘭於台灣時間14日清晨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