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5年1月3日 · 詮釋學所分析的各種層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語類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和博覽兩途。

  2. 2001年6月21日 · “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工夫。 古代經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經本文全能背誦,而且”注”也能背湧,只有”疏”不盡記得;這種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因爲我們的知識範圍擴大了無數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史上面。 但是我們若有志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典,反復閱讀,雖不必記誦,至少要熟。...

    • 成書方法符合中國古代史學傳統
    • 蘇共體制與中共特色的可怕結合
    • 「黨天下」本質導致慘劇迄今不止

    據比較保守的估計,整個「文革」時期全部非正常死亡人數在172萬以上(見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台北,聯經,2001年下冊,846頁)。友琴蒐集到的659人不過是韓愈所謂「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而已。但除了極少數知名人物和中共高級幹部之外,這一百七十多萬人都已成了無名冤鬼。友琴以一人之力便將659位死難者從「身與名俱滅」的絕境中挽救了出來,這真是起死回生的大功德。友琴關於受難者的訪談後來雖擴大到學生、工人、農民、醫生、保姆、家庭婦女等等,但主要對象仍是中、小學的教師。這是本書的重點之所在,中、小學教師在「文革」受難者中顯然構成一特殊的「類」,本書關於他們的大量傳記等於正史中的合傳(如《後漢書》的「黨錮列傳」),為未來史學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是因為「文革」的波及面太廣,如果對受...

    友琴之所以奉獻二十五年的寶貴時間全力寫成這部《文革受難者》,當然不是僅僅為了收集文革資料,供後世史家作純客觀的研究。她以宗教式的熱忱來進行這一偉大工程完全是受了人的良知的驅使,不忍讓無數在「紅色恐怖」下慘死者從中國人的記憶中消逝得無影無蹤。1966年8月5日北京師大女附中副校長卞仲耘女士被紅衛兵學生活活打死,她是紅八月的第一個犧牲者。當時友琴才13歲,正在該校讀書。這一慘絕人寰事件必然在她的幼小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與恐懼。這才是本書從創始到完成的真正原動力。我雖然當時身在海外,卻也能間接印證本書的調查結果。1978年10月我率領「美國漢代研究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各地的考古遺址,第一站在北京集合。我有不少家人、親戚仍住在北京北兵馬司的故居,因此我曾兩次回到故居和他們團聚。我聽到有關「文革...

    第二,關於「中國特色」的問題,毛澤東本人已一語道破,在文革期間他曾作自我評價,肯定自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見陳登才主編《毛澤東的領導藝術》,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28)他自封為「馬克思」不過是自我陶醉,說他是「斯大林加秦始皇」真正名副其實。這裡的斯大林不僅指人還指體制。秦始皇則象徵了他的「中國特色」,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留下千古罵名,毛澤東卻偏偏在這四個字上繼承了他的衣缽。所以在政治運用上,毛和他的「黨」充分復活了中國專制帝王的統治手段,包括特務制度(如明代的東、西廠)、文字獄等。甚至毛語錄和紅衛兵也可以在明太祖那裡找得到淵源。明太祖寫過《大誥》三編,事實上即是他的語錄。他不但要求天下所有的學生(從國子監到社學)都讀《大誥》,而且還下詔說: 朕出斯令,一曰《大誥》一曰《續編》,斯上...

  3. 2006年12月17日 · 今年是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創建的二十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一年基金會編印了這部文集

  4. 2021年8月31日 · 正體 简体. 【大紀元2021年08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我在哪裡中國文化就在哪裡」、「我沒有鄉愁」、「哪裡有自由文化哪裡就是我的故鄉」——說這些高風亮節之語的是有中國人文第一人之稱的史學泰斗余英時自1978年後他就再也沒有返回過家鄉安徽因為他一生反感的中國共產黨還盤踞在大陸。...

  5. 2007年5月19日 · 在這篇短序中,我想對本書的性質作一扼要的說明。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為什麼在一部討論文化價值的論集中要特別把知識人放在與價值系統同等 ...

  6. 2003年7月25日 · 余英時這題目夠大夠宏了討論知識分子得先判定什么是知識究竟是從智愚的立場還是類型的立場來定義知識這對于余老先生看到的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