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10月16日 · [影評]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這部片子是改編自劇中主角艾略特 (Elliot Tiber)的同名著作《Taking Woodstock》,有了這個認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整部片下來都沒有看到演唱會本身XD,而是一直圍繞著艾略特自己打轉了。 但是不得不說,對李安將演唱會本身的主場景就這樣略過還是有點失望的,就算艾略特三次都沒看到演唱會,鏡頭還是可以帶到個驚鴻一瞥啊,相信這會讓整部片的氣氛為之一亮,畢竟已經花了那麼多成本在沿途滿坑滿谷的人,還有艾略特嗑藥的特效上,再用視效處理一兩分鐘的演唱會畫面應該不為過吧,不過李安只讓我們透過艾略特迷濛的雙眼遠遠望向會場,說真的,我覺得嗑藥那段,有點過長了。

  2. 胡士托風波》(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劇電影,講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由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 占士·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語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英語 ...

  3. 2009年10月13日 · 專訪李安:胡士托風波/全文版. 這篇李安訪談全文,多了他對作者論的意見,對影評的態度,改變小說的作法,以及電影切割畫面的技術思考,或許能使大家對李安的創作心路有更多體會。 (攝影/劉信德) 問:有的導演風格鮮明,但是你卻讓很多電影學者或評論家覺得困惑,因為卻很難定義李安風格? 你希望後人如何看待或解釋你的作品? 答:我真的沒有風格呢,但是沒有風格是不是也一種風格呢? 就算是無招勝有招吧。 創作者其實就是去完成一個實例,讓人家去分析。 評論就是要去 DEFINE ,下定義和找觀點,結論,但是創作的人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4. 胡士托風波》(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劇電影,講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由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 詹姆斯·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语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

  5. 我之前買了胡士托風波的DVD, 裡面雖然有李安導演的講評, 但是根本就沒有翻譯, 我英文又不好, 根本聽不懂

  6. 從電影來看,胡士托音樂節的舉辦的確是風波不斷,音樂會本身彷彿一場裸奔嗑藥樣樣來的性愛雜交派對,然而,這其實是一場亂中有序、活力四射的嘉年華,而在裸體嗑藥露鳥狂歡的表面下,其實骨子裡是一部很有李安風味的電影,怎麼說呢?

  7. 2009年7月1日 · 李安新作《Taking Woodstock》將在台灣上映,遠流出版在7月率先發行電影原著中文版「胡士托風波」 . 電影要開拍時,大家已知道劇情中當年小鎮的主辦人是同志Elliot Tiber(利特泰柏).有人狐疑為什麼李安老是看中同志題材,過原著後,你會恍然大悟,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