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27日 · 曾任衛生署 駐歐盟代表、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參訪科學家,張武修多年來致力在國內外推動健康識能在醫療衛生體系的運用,希望改善醫療人員和病患的溝通,進而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從公部門跨入私領域,初衷,還是希望守護台灣這塊 ...

  2. 2009年9月1日 · 1990年美國很多在第一線從事救援工作的警消人員緊急醫療人員執行勤務後身心都出現狀況家庭生活緊張有些人使用酒精或藥物麻醉自己後來經由專業心理輔導與壓力管理訓練並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統才逐漸調適。 救災最好是用輪替方式接力,持續3∼5天後最好能暫時脫離現場,一旦發現自己身心無法負荷,譬如情緒焦躁、失眠做噩夢、注意力無法集中、吃不下飯等,很可能是急性壓力反應,千萬不要逞強,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二、若投入救災,記得照顧災民心理感受. 一般人突然遭逢變故,很少不抱怨命運、譴責上天、歸咎別人。

  3. 2023年1月31日 · 2023-01-31 作者 / 整合傳播企劃 文章出處 / 整合傳播企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放大字級. 國人平均壽命超過80歲;再過兩年,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 然而於此同時,國人在生命晚年平均臥床的時間卻長達8年。 想要讓「長壽」依舊是一種祝福,在國際越來越受重視的輔助醫學,尤其是逐漸被醫療體系接納的「芳香療法」也許可以幫上忙。 「輔助療法是針對生理功能去做改善,疾病的治療還是要靠主流醫學來進行。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陳韜名醫師說明,輔助療法的目的是輔助、而非取代常規治療,例如高齡患者常有因胃口不好而導致營養出問題,就可以用芳療來協助提升食慾;或是身體因疾病或退化而出現的疼痛不適,芳療按摩也能幫助緩解。

    • 退休準備很重要!從4大板塊開始
    • 健康
    • 工作
    • 遊戲

    也因此,魏惠娟特別強調退休準備的重要。她分析,很多人會對生活產生錯覺,把「退休」當成工作壓力的避難所,「退休就是要休息、遊山玩水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Lab)曾經研究發現,一般人被問到「個人退休目標」這個問題時,第一個回答通常是「有錢吃飯生活」,再來是「身體健康」,但再接下來,多數人就會開始回答「不知道」。 由此可見,談到退休規劃,目前普遍大眾的關注焦點還是在「理財」與「健康」上,也就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殊不知自己可能才正要開始人生最精采的第三階段。退休後,除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外,還可以針對哪些方向提前規畫?魏惠娟建議,不妨將下半場人生分成健康、工作、愛、遊戲等4大板塊,提前準備。

    健康是一切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但建議規劃上要擴大其定義,包括像飲食、運動習慣、睡眠品質、老年疾病預防與控制等。魏惠娟表示,50歲後的身體可能會產生較巨大的變化,健康管理上建議要有系統且持續關注、保養,她也提出幾個較實際的建議: 1. 定期健康檢查,並以檢查結果為調整生活的基礎 2. 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最好能訂出一套自己的運動計畫 3. 重視心理健康,可學習如正念思考、擁有自己的信仰等

    研究顯示,年紀愈長,愈渴望貢獻社會,而這也是讓退休後的自己感到滿足最簡單的方式。而在國內,根據台灣高齡化社會發展研究協會近幾年的調查資料,我國40歲以上在職或退休人口中,其實有近9成的人是有意願退休後再就業的(含兼職),但基於擔心年齡、面試恐懼或害怕學習新科技等因素而放棄。如果想要繼續工作,專家建議可先想想這幾件事: 1. 先建立「這不只是一份工作」的想法,列出未來1至2年想做的事情清單。嘗試給自己多點彈性,兼職或做義工都可以。 2. 試著將工作結合「休閒」、「進修」或「旅行」,讓工作不只是工作。 ( 工作是讓退休後的自己感到滿足的最簡單方式。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所謂遊戲,泛指所有學習、休閒、興趣等活動,《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作者、史丹佛大學教授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甚至建議,只要是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就包含在遊戲的範疇裡。保有對學習、休閒興趣的熱情,可以從中達到放鬆、抒壓和增能的效果,是恢復人生下半場創造力的基礎工具。 ( 保有對學習、休閒興趣的熱情,是恢復人生下半場創造力的基礎工具。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像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58歲學衝浪、60歲學自由潛水,現在還要繼續挑戰學拳擊和芭蕾舞,「我也不是學什麼都成功,重點是在『探索』,從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保持對生命與生活的熱情,」楊錦聰接受《大人社團》專訪時強調。 列出上述4大板塊,但還是不知該從何規劃起嗎?對此魏惠娟建議,可先從「90天人生設計」...

  4. 2020年1月31日 ·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 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 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7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5. 2016年12月19日 · 不同於現行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僅適用於末期病人,楊玉欣強調,在病人自主權利法草案裡,適用族群擴展至五類病人: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持續植物人狀態、重度以上失智,以及「疾病狀況及痛苦程度難以忍受、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者」。 上述病人得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的治療,亦擴展至包含心肺復甦術、機械式維生系統(如機械通氣或體外循環維生系統)、血液製品、為特定疾病而設的專門治療(如透析治療)、重度感染時所給予的抗生素、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任何有可能延長病人生命的必要醫療及照護措施。 而醫療機構或醫師,仍得以就其自身專業判斷,決定是否依照預立醫囑,替病人不施行或撤除這些維生治療。 接受死亡,才懂珍惜生命.

  6. 2017年11月3日 · 1.主動尋求協助. 美國「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患者及家屬的支持性網站「Brainline」建議,家庭照護者要適時向外尋求援助。 在美國,照顧者可將自家情況告知社區,讓街坊鄰里協助打理餐點或家務,紓解自己的體力負荷。 總之,千萬別因為怕麻煩別人而將苦水、壓力往心裡堆積,所有照顧者都應將這個建議牢記在心。 2.加入國內家庭照顧者支持性團體. 在網路論壇中,「育兒」是十分熱門的話題,論壇成員的經驗交流與不定期舉辦的實體活動,幫助許多新手父母走過忐忑的育兒之路,發揮極大支持力量。 Brainline建議,照顧者同樣應該積極尋求團體支持,與處境類似的成員交換照顧心得,分享甘苦,有助釋放情緒,減輕心理壓力。 A. 照顧咖啡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