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12日 · 蜜蜂解開超人類智慧的奧秘. 西蒙·奧克森漢姆. (Simon Oxenham) 2017年1月12日. Getty Images. 路易斯·羅森伯格Louis Rosenberg認為自己發現了讓我們所有人都變得大為聰明的方法這種超人智慧的奧秘何在呢? 答案是蜜蜂。 羅森伯格在硅谷經營著一家初創公司「Unanimous...

  2. 2023年5月15日 · 集體潛意識擁有我們人類甚至地球宇宙的所有意識資料的總和你能到達集體潛意識的深度跟你個人的修練和修行有關對一般人來說我們無法問集體潛意識的問題比如地震颱風樂透彩甚至足球比賽哪一隊會贏這是因為我們不具備 ...

    • ▋▋預測未來的代名詞
    • ▋▋六大步驟
    • ▋▋三大優點

    戴爾菲(Delphi)是一座位在古希臘中部的城市,宗教活動鼎盛,祠奉有阿波羅太陽神。該神廟建於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有疑難常來此祭拜求得神的解惑。久而久之,阿波羅成為掌管預言之神,而戴爾菲也變成常有神諭之地,以及預測未來的代名詞。 美國蘭德公司不但是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也是國際間公認從事預測研究的佼佼者。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美國空軍委託蘭德公司預估,在一場戰爭中,究竟要多少顆用在毀滅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才可以徹底摧毀美國。 蘭德公司的專家精心估計後,算出一百五十至四百顆原子彈,可使美國變成一片廢墟。美國空軍把估算的答案與預測的方法都藏在極機密的檔案中。幾年後,檔案銷密公諸於世,此項研究所採用的預測方式轟動全世界,未來學家稱此預測方法為戴爾菲法。

    此法是由蘭德公司的數學家奧拉福‧海爾莫與諾曼‧岱爾積所發明,步驟如下: (一)確定預測的主題 預測的範圍相當廣泛,遍及政府、經濟、科技、社會問題等。預測的主題不宜籠統、模糊,應該明確、清晰,前述「多少顆原子彈可徹底摧毀美國」即明確而清晰。 (二)製作問卷調查表 依據明確而清晰的主題,製作簡單扼要的問卷調查表。此調查表應對預測的目的及其有關之背景,提供詳細的說明。 (三)選擇恰當的調查對象 調查的對象必須是對預測的主題學有專精,並且有預測能力的專家。人數以十至十五人最適宜。 (四)寄出調查表 調查表一一寄給專家,請專家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答案(譬如:百分之幾的機率或若干時間等等),此外,亦請專家對預測的結果提出學理上的根據,以確保答覆的品質。 (五)整理回收的問卷,再度寄出 收回所有的問卷,經過...

    近年來,戴爾菲法廣受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的預測研究機構普遍採用,因為它具備下列三項優點: (一)準確性高 此種採行專家直覺、集體預測的方式,根據經驗顯示,準確性相當高,所以已成為最普遍的預測方法。 (二)博採眾議 此法採用匿名信函調查,專家可以毫無顧忌地抒發己見,較易獲得木訥者的寶貴意見。可避免會議上僅採納少數喜發言者意見(或僅採納高階主管意見)之缺失。 (三)精益求精 從以往的統計可知,集體預測的準確性高於個別預測。此法先以專家的個別預測為基礎,而後專家可根據他人的預測來修正自己的看法(這是互相激盪的集體預測),因此能夠精益求精。本文節錄自:《怎樣成為企劃高手》一書,郭泰著,時報出版。

  3. 2022年10月14日 · 較近期的例子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家泰洛克(Philip Tetlock)針對專家預測,完成一項歷時15年以上的周詳研究,其中包括來自60個國家300位專家的2,800項預測。 泰洛克請專家針對有機率性質、結果範圍廣泛的政治和經濟案例的結果進行預測。 總結這些研究發現,泰洛克斷然表示:「不可能找到任何人類預測能力明顯優於外推演算法的領域,複雜的統計方法就更不用說了。 儘管有幾十年充分的證據,各領域依賴專家的傾向依然毫無變化。 事實上,大多數人很難吸收廣泛的統計證據,以融入他們的判斷中。 當你面對如何挑選影片的決定時,問問自己,比較希望得到Cinematch提供的推薦,還是影片出租店櫃檯後頭的店員。 現在,你已知道何者最可能提供你最大的觀賞樂趣。

  4. 2020年12月29日 · 極端不確定下做決策 如何運用集體智慧」 2020.12.29. 10:40. 工商時報 書房編輯. 經濟趨勢. 觀念趨勢. 八旗文化. 好決策通常建立在對未知與風險的認識上。 圖/freepik. 編按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預測如何決策知名經濟學家約翰凱與莫文金恩提出極端不確定性概念清楚地分析我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可能犯下的錯誤與避免的方法。 他認為,一般習慣以機率來思考問題是不夠的,那會使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預測力還不錯,因而造成當今許多的問題。 與其瞎掰數字自圓其說,我們應該採取「敘事思維」因應其他可能未來及不可預測事件的商業、政治,與個人策略。 在極端不確定下做決策需要多種技能,這些技能很少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 成功的領導者因為有顧問協助擬定問題而受惠。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0年1月2日 · 2020-01-02. 瀏覽數 36,700+. 僅為情境配圖。 圖片來源:pexels. 集體智慧集體愚蠢講到智力測驗雖然總有許多爭議但這仍然是預測學術成就和專業成功時最一致可靠的預測因素。 這些測驗能夠判斷我們記住新資訊、保留新資訊和處理新資訊的能力高低,據以評量一個人的「一般認知能力」,或稱為智商。 而在測驗的時候,如果叫隔壁的幫忙,當然算是作弊,但這不是反而更類似我們日常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因此,卡內基美隆大學的伍利(Anita Williams Woolley)和幾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開始合作研究一個簡單的問題:有沒有辦法能夠測量一群人合作時的智商? 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測量「集體智商」,從而判斷團體執行任務的能力?

  7. 對於集體智慧的研究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屬於 社會學 、商業、 計算機科學 、大眾傳媒和大眾行為的分支學科——研究從 夸克 層次到細菌、 植物 、動物以及人類社會層次的群體行為的一個領域。 這個概念也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它被當作為聯結物種和生化人的心靈感應。 上述定義來自 侯世達 (1979)、 彼得·羅素 (1983)、 湯姆·阿特利 (1993)、皮埃爾·列維(1994)、 霍華德·布洛姆 (英語:Howard Bloom) (1995年)、弗朗西斯·海拉恩(1995年)、 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 、克里夫·喬斯林、羅恩·德姆博、戈特弗里德·梅爾-克瑞斯(2003年)以及其他理論家的著作。 集體智慧被諾曼·L·約翰遜稱為 共生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