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 香港四大才子 」,又稱「 香江四大才子 」,是指 香港 4位文人,分別為 金庸倪匡黃霑蔡瀾 [1] 。 這4人各有所長,皆是腹中飽有學問之輩,而且分屬好友,因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1] 。 4人之成就於1970、80年代開始被廣為認識、推崇,而其中黃霑(1941-2004)、金庸(1924-2018)、倪匡(1935-2022)相繼於2004年、2018年、2022年病逝,現時剩下一人僅存有蔡瀾在世,偶爾主持電視節目、撰寫美食書籍。 「香港四大才子」中的倪匡、黃霑、蔡瀾曾於1989年至1990年間共同主持 亞洲電視 ( ATV )經典成人清談節目《 今夜不設防 》。 2013年,倪匡、蔡瀾應邀 黎智英 ,在 壹傳媒 主持每週1集的清談節目《 亂噏24 》。 [2]

  2. 「 香港四大才子 」,又稱「 香江四大才子 」,是指 香港 4位文人,分別為 金庸倪匡黃霑蔡瀾 [1] 。 這4人各有所長,皆是腹中飽有學問之輩,而且分屬好友,因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1] 。 4人之成就於1970、80年代開始被廣為認識、推崇,而其中黃霑(1941-2004)、金庸(1924-2018)、倪匡(1935-2022)相繼於2004年、2018年、2022年病逝,現時剩下一人僅存有蔡瀾在世,偶爾主持電視節目、撰寫美食書籍。 「香港四大才子」中的倪匡、黃霑、蔡瀾曾於1989年至1990年間共同主持 亞洲電視 ( ATV )經典成人清談節目《 今夜不設防 》。 2013年,倪匡、蔡瀾應邀 黎智英 ,在 壹傳媒 主持每週1集的清談節目《 亂噏24 》。 [2]

  3. 2016年9月22日 · 蔡瀾評說香港四大才子:除了金庸,余皆不是. 日前,與金庸、黃沾、倪匡一道被外界合稱“香江四大才子”的蔡瀾,攜新書《紅顏知己》出席廣州“南國書香節”時否認“才子”封號:“才子是人家給的,我自己反對;而且,金庸不應該跟我們三個調皮 ...

  4. “香港四大才子”,又称“香江四大才子”,是指香港4位文人,分别为金庸倪匡黄霑蔡澜 [1]。 这4人各有所长,皆是腹中饱有学问之辈,而且分属好友,因而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1]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金庸
    • 倪匡
    • 黃沾
    • 蔡瀾

    香港四大才子指的是香港四名出色文人,分別為金庸、倪匡、黃沾和蔡瀾,四人各有所長,而且均為好友,也是腹中飽有文學之輩,因而合稱香港四大才子。四人中,黃沾已因癌病於2004年逝世,當時是一件轟動香港的大事,金庸也於2018年10月30日逝世。四大才子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里程碑。在我們談及香港文化的時候,希望我們的腦際隨時可以想起:寫流行曲的沾叔與寫科幻的倪匡、寫美食的蔡瀾和寫武俠的金庸,他們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中文名:香港四大才子

    •外文名:Hongkong four wit

    •人物:金庸、倪匡、黃沾和蔡瀾

    •特點:四名出色文人

    •影響: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里程碑

    •金庸出生時間:1924年農曆2月初6

    個人簡介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荊勳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生平履歷

    金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嘉興海寧,後移居香港。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台灣學術界風雲人物、法務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1937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國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國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後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後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姚馥蘭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於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1959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曆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報》。其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比擬的。《明報月刊》則是華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對大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後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香港“大紫荊勛銜” 、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勳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人物逝世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個人簡介

    倪匡,著名小說家。原名倪亦明,後改名倪聰。原籍浙江鎮海,1935年出生於上海,1957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對、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作家。他寫作面十分廣闊,眾體皆備,小說則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寫作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八千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武俠小說以《六指琴魔》為代表, 想像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國期間代金庸寫《天龍八部》連載(這一部分後來金庸改寫時刪去了)。倪匡先生的作品範圍極廣,包括武俠、科幻、奇情、偵探、神怪、推理、文藝等各類型的小說及雜文、散文評論、劇本等。金庸評價倪匡先生為: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他是華人科幻小說界裡的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的結局往往出人意表,有很多名作品,其中尤以衛斯理系列 、原振俠系列、浪子高達系列、亞洲之鷹羅開系列、女黑俠木蘭花系列、年輕人與公主系列、俠盜影子系列等 倪匡先後使用過的筆名計有:倪匡(武俠與科幻)、衛斯理(科幻)、沙翁(雜文)、洪新(高達、高飛傳奇)、魏力(木蘭花傳奇)、岳川(武俠)、衣其(政論)、九缸居士(雜文)、危龍等等。

    電影成就

    倪匡小金庸11歲,一九五八年開始武俠創作,其後多有作品在《明報》刊載。倪匡創作的小說,以武俠和科幻為主,他的文章構思精巧,情節緊湊,懸念迭起,極能吸引觀眾眼球,不少都改編成了電影。早在1961年,倪匡小說改編的《仙笛神魔》就由當時的玉聯影業公司的楊工良搬上了銀幕。隨後,仙鶴港聯影業公司又推出了《六指琴魔》(1965)、《玉女英魂》(1965)、《女黑俠木蘭花血戰黑龍黨》(1966)、《女黑俠威震地獄門》(1967)。隨著時間推移,倪匡又有其它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如《原振俠與衛斯理》(1986)、《衛斯理傳奇》(1987)、《衛斯理之霸王卸甲》(1991)、《衛斯理之老貓》(1992)、《六指琴魔》(1993)、《衛斯理藍血人》(2002)等,都取自他的小說。倪匡鋪敘的故事,以豪情和奇幻見勝,正符合武俠科幻電影的表現,因此很有市場並廣受歡迎。其中《原振俠與衛斯理》和《衛斯理傳奇》還取得票房逾千萬的好成績。 倪匡生平有兩件事引以為傲:屢替張徹寫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他行動迅捷,三天即可出爐一個劇本。六十年代後期,倪匡投身邵氏,主事編劇,為邵氏撰寫了二百多個劇本,其中多為張徹而作。 一九六七年,他以一部借鑑金庸筆下楊過形象的《獨臂刀》,一舉將幾度失敗的張徹推向“百萬導演”的寶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倪匡為張徹編寫了《鐵手無情》(1969)、《十三太保》(1970)、《雙俠》(1971)、《四騎士》(1972)、《刺馬》(1973)、《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蕩寇志》(1975)、《洪拳小子》(1975)、《馬哥波羅》(1975)、《雜技亡命隊》(1979)、《賣命小子》(1979)、《第三類打鬥》(1980)、《叉手》(1981)、《五循忍術》(1982)等作品,如武術指導劉家良一樣,為張徹的功夫電影獻上了一份力量。

    個人簡介

    黃沾,原名黃湛森,1941年出生於廣州,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1949年他隨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讀喇沙書院,後升讀港大,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畢業後曾執鞭,後轉到電視台工作,1965年投身廣告創作及填詞。上世紀70年代末,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讓他的名字家喻戶曉。《家變》、《狂潮》《強人》《大亨》《抉擇》《風雲》《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等這些電視劇的主題曲都是黃沾的佳作。那個時期,可以不誇張地說,香港的每個角落、每個人唱的都是他填詞的歌。從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詞生涯的高峰,漸漸開始為電影作詞作曲,伴隨著香港電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黃飛鴻》等陸續走紅,黃沾的詞曲也傳遍了華語地區。黃沾的詞作品是他俠義精神與人生哲學結合的最佳體現,詞壇小生林夕在點評黃沾時說:“以文言筆法寫詞有如行鋼線,一不小心便會一面倒。只有學貫五經才能欣賞。”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壇公認的“詞壇教父”。2004年11月24日,因肺癌於香港逝世。

    電影音樂

    “輕輕笑聲,在為我送溫暖;你為我注入快樂強電。”這是《英雄本色》的主題曲的歌詞,出自黃的手筆。黃出生於一九四一年,作為香港通俗歌曲的領軍人物,一生共譜寫了二千多首歌曲。他憑一己之力,帶動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鑄就了驕人的輝煌。 黃第一次演電影,是在由當時邵氏紅星林鳳擔綱的《玻璃鞋》(1959)中。他一生參與電影多部,大都是配角,只在《先生貴姓》(1984)、《不文小丈夫》(1990)、《私鐘真面目》(1992)、《何日金再來》(1992)等少數影片中擔當主角。黃很少參與編劇,執導的影片也有限,他對電影的貢獻,主要還是在音樂方面。從1968年在《神勇坦克隊》和《毋忘我》小試身手後,四十多年以來,他為電影配曲寫詞達百多首,遺留下《倩女幽魂》、《男兒當自強》等多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因其在音樂上的成就,黃屢得電影節嘉賞。 黃的曲風古典奔放,飽有意趣,能與電影格調配合得相得益彰。而他的歌詞,或通俗明朗,或催人上進,如為《警察故事》寫的主題曲:憑傲氣自我寫/我一生的詩/情共愛淚與痴/真誠是意義/生命豁出去/流下了驚人快事/英雄有骨氣/雄視世界醒獅/沖前去/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跨步上/雲上我要飛,不但契合影片的主旨,也體現了當時香港電影和業界人士的振奮局面。至於纏綿迭宕的詞章,則如: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緣生緣死/誰知,誰知?/情終,情始/情真,情痴,/何許?何處?/情之至。 黃的詞曲,多為武俠奇幻電影所作,他巧妙運用傳統的琴箏笛簫等樂器,譜就濃郁的中國意味,很好地傳達出武俠片的精髓。像在《笑傲江湖》中,他傳神地將武林的風生水起、江湖的刀光劍影及俠客的自由境界溶於一曲《滄海一聲笑》里。在電影音樂方面,黃與徐克合作最多。徐克的早期電影《蝶變》(1979)、《新蜀山劍俠》(1983)、《刀馬旦》(1986)到《黃飛鴻》系列、《青蛇》(1994)、《梁祝》(1995)乃至監製的《倩女幽魂》系列,均少不了黃的身影,其旋律把徐克的奇詭風骨和飄逸風神揮灑得情致飛揚。

    個人簡介

    蔡瀾(1941年8月18日-),廣東潮州人,新加坡出生,留學日本,在香港發展事業,電影製片人、電影監製、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商人。少年時代受父親的影響,閱讀了不少現代作家的作品。早年在新加坡《南洋商報》寫影評。十六、七歲時離開新加坡到外國,後到日本留日學習電影製作。蔡瀾的父親蔡文玄早年從潮州潮安縣照門蔡村移居至南洋,是一位詩人,後來在邵氏片場的一個分行做幹事,母親洪芳娉則是國小校長。蔡瀾在家中排行第三。 蔡瀾先後在東京、紐約、巴黎、漢城、台北、巴塞隆納和曼谷等地居住過,通曉多國語言。曾向馮康候先生學習書法、篆刻。 1963年蔡瀾到香港後,長期任職邵氏、嘉禾等東南亞最大製片廠的電影監製。監製之電影有:快餐車、龍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獵人、霹靂火、一個好人、重案組等成龍主演的巨片。 1989年黃沾、蔡瀾、倪匡曾合作主持的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創造了香港同時段電視節目的收視紀錄。 蔡瀾寫作多年,已出版之書籍超過 60本,廣東旅遊出版社首批出版的《蔡瀾遊記散文精品集》有《蔡瀾的緣》、《附庸風雅》、《忙裡偷閒》、《蔡瀾游日本》、《一點相思》、《狂又何妨》、《海隅散記》、《二樂也》、《放浪形骸》、《樂得未能食素》、《給成年人的信》、《給年輕人的信》12種。 1992年蔡瀾開始進軍商界。創辦監製之產品有暴暴茶、暴暴飯焦等暴暴系列產品,蔡瀾醬料有鹹魚醬料、菜甫瑤柱醬、欖角瑤柱醬、勁辣醬等等。其它引薦入口的產品有澳洲有汽紅酒、路士露健康食品等等。 1997年~1999年蔡瀾主持之電視節目有《蔡瀾人生真好玩》及《蔡瀾嘆世界》。 2008年蔡瀾主持TVB電視節目《蔡瀾嘆名菜》。 2009年,年近7旬的才子蔡瀾重出江湖,牽手深圳衛視,打造美食王牌節目《蔡瀾食尚》

    電影監製

    有美食家稱譽的蔡瀾,與黃同庚。蔡瀾年少時便撰寫影評,十八歲留學日本,得邵逸夫賞識,作了邵氏駐日的分區經理,負責購買日本賣座片送往東南亞發行,並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監製一些低成本影片。張徹赴日拍攝《金燕子》,即由蔡瀾接待。一九六三年,蔡瀾返回香港,任邵氏公司的製片經理,往返於台灣和東亞各地。邵氏期間,他不僅參與了多部電影的製作,還曾編劇了《香港奇案》(1976)和《油鬼子》(1976)等片。一九八二年,他轉入嘉禾電影公司,出任副總裁一職,監製電影多部。蔡瀾先後在東京、紐約、巴黎、漢城、台北、巴塞羅拿和曼谷等地居住過,通曉多國語言,常年遊蕩國外的經驗和信息,為嘉禾跨埠電影製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成龍在海外拍的戲,多由蔡瀾監製。如在西班牙取景的《快餐車》(1984)、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取景的《龍兄虎弟》(1986)、日本取景的《霹靂火》(1995)、澳大利亞取景的《一個好人》(1997)等,都是其名下作品。蔡瀾興趣廣泛,口味多變,他還曾自組“大路”電影公司,拍攝了《孔雀王子》(1989)、《力王》(1991)等電影。

  5. 「香港四大才子」,又稱「香江四大才子」,是指香港4位文人,分別為金庸倪匡黃霑蔡瀾。 這4人各有所長,皆是腹中飽有學問之輩,而且分屬好友,因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6. 「 香港四大才子 」,又叫 香江四大才子 ,係指 香港 四個文人,分別係 金庸倪匡黃霑 蔡瀾 ,四人各有所長,都係有學問之人,而且分屬好友,所以畀人叫做「香港四大才子」 [1] 。 四人嘅成就大概由廿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多人識亦受到推崇,而其中黃霑、金庸同倪匡分別喺2004年、2018年同2022年過身,只有蔡瀾間中做電視節目同寫美食書。 「香港四大才子」其中三人倪匡、黃霑同蔡瀾曾經喺1989年至1990年間一齊主持 亞洲電視 (ATV)經典成人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 2013年,喺 黎智英 邀請下,倪匡同蔡瀾喺壹傳媒主持每個星期一集嘅清談視像節目《亂噏廿四》 [2] 。 參考 [ 編輯]

  1. 香港四大才子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horizonhotels.com.hk

    位於九龍核心地段,毗鄰匯集購物、消閒和文化藝術的尖沙咀,讓生活節奏時刻緊貼香港的繁華脈搏。 交通便利,鄰近港鐵尖沙咀、紅磡及黃埔站、海底隧道及碼頭,酒店更提供穿梭巴士服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