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度大人物. 黃雅聖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現職: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 關心領域:社會進步、優質教育、永續城鄉、地方創生、責任消費與生產. 八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 成立「璞育塾文創園區」在工作之餘陪伴孩子課業與成長的地方。 並為差點輟學的孩子籌學費而以自然農法務農,並衍生出地方食農教育和各種體驗課程。 深入認識 黃雅聖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很多人曾問我:「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多年?」 我是黃雅聖,是個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也是個跨領域到地方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實踐者。 八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並從辦公室的小小課輔班到現在剛落成的「璞育塾文創園區」,而身邊的伙伴和學生也越來越多。

  2. 2015年黃雅聖先生召集當時在地有志一同的青年籌組偏鄉教育團隊引進大型企業的資源贊助擴展後壁的孩童教育陪辦服務。 然而,外部進駐的資源既是解藥,卻也是毒藥。 「因為地方的問題,是長期結構失衡造成的結果。 但外部資源卻不可能長期溢助,通常只有短短的一年到兩年。 雖然可以帶來足夠的人力與經費,但在離開的時候也會全部帶走。 因此,外部帶進的資源,通常無法做長期且持續的服務規劃,很多只能依據短期可提出的成效做出執行計劃。 「偏鄉孩童最需要的成長陪伴與教育輔導,需要大量的老師人力,每天都需要上課。 我們不可能因為失去外部贊助的金援就停止上課、中斷服務。 那麼孩子們放學後可以去哪裡? 在後壁地區,目前針對國小孩童,合法立案的課後照顧單位只有一家,且還是收費制的。

  3. 2022年3月8日 · 從工程師農夫到老師黃雅聖教育有直線有曲線陪孩子慢慢走都能到達終點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26歲的時候你在做著什麼夢呢? 那年黃雅聖26歲血氣方剛滿腔熱血卻在村子長輩面前下跪不為自己只為了一群想好好把書讀下去的小孩他只想著好想陪著孩子慢好好走在學習的路上直線曲線都好終將會到達終點的! 給少年郎一個留下的理由:理工男如何在農村造出與孩子的解憂樂園. 4/6,來Talks講座:去台南聽黃雅聖、林建瑞 農村衝撞青年日記. 少年雅聖的奇幻漂流旅程. 從工程師到通訊行員工、再變老師、再到農夫、後來還成為協會理事長,黃雅聖20幾歲的人生轉了好幾轉,被笑稱說簡直是「少年雅聖的奇幻漂流」。 仔細聽他細數,還真一點都沒錯。 Photo Credit - 陳淑玲

  4. 2023年6月27日 · 這是來自2021年未來大人物 黃雅聖的專文。 自從2021年入選了未來大人物後,我和「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的夥伴們也走入新的階段,不管是組織型態還是服務內容都有相當多新的改變。 找到在家鄉留下的生存理由. 我們和兒福聯盟建立了社區型課輔班的模式,在指導學童功課之餘,也把更多社區人文產業變成特色課程來讓孩子們學習;也成立了青銀合唱團,讓祖孫們可以一起練習並歡唱,已經成為社區及具特色的表演團體。 Photo Credit - 黃雅聖. 指導學童功課之餘,我們把更多社區人文產業變成特色課程來讓孩子們學習。 另外並帶著孩子們成為社區小志工,打掃公共環境之餘,也到長照機構關懷長輩們,讓孩子們變成社區裡值得期待的新生力量。 隨著後壁的璞育塾園區日益穩定發展,吸引了許多回鄉和留鄉的青年加入。

  5. 2020年3月6日 · 老師黃聖雅設計各種題目或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究從分組google查考整理作者施耐庵的生平重點一層層進入文本還設立108條好漢LINE群組鼓勵每位學生選擇一位好漢並模仿他的口氣po文。 「今年開始沒有課本國文課不再硬梆梆的灌輸IB更重視概念和探究建立思考力批判力和邏輯力最後會請學生用小論文或任何其他形式展現自己所學,」黃聖雅說

  6. 2018年7月6日 · 黃雅聖原本在通訊用品行工作只願平靜安穩度過一生卻因偶然到國小代課遇上孤單又辛苦的孩子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劇本從課輔老師到邁向討厭的農事再從農事邁向預期之外的行銷他逐步地建立起社區生態系。 原本不想管事的他,在社區工作愈涉愈深,這趟「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旅還在開展中…… 夏日第一道陽光不到清晨6點就照進有「台灣穀倉」之稱的嘉南平原。...

  7. 2018年7月6日 · 深入認識 黃雅聖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很多人曾問我:「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多年?」 我是黃雅聖是個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也是個跨領域到地方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實踐者八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並從辦公室的小小課輔班到現在剛落成的璞育塾文創園區」,而身邊的伙伴和學生也越來越多因為看見地方教育的需求,我和伙伴們把工作之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地方孩子們的課業和成長,引領他們接觸多元學習並茁壯。 也為了差點輟學的孩子協助其籌措學費,和伙伴們一起成為農夫,和孩子們一起用自然農法來種田,以賺取學費和協會運作的經費,並衍生出地方食農教育和各種體驗課程,更連結到地方各校成為教材或營隊,逐漸成為地方教育的一種影響力。

  8.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