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男性 40mg/dL、女性50mg/dL 備註: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根據這個定義幾乎所有糖胖症患者都有代謝症候群因此糖胖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

  2. 健康醫療. 接二連三的食安風暴,讓民眾不知所措,網路流傳各種解毒方法,如每天喝8大杯水、天天喝蔬果汁、多吃綠色食物…。 台北馬偕醫院臨床組長趙強表示,網路流傳的健康資訊不一定正確,這些流傳已久的養生觀念,有些確實可延年益壽,有些則是以訛傳訛,以下就長久以來民眾常犯的營養迷思一一破解。 迷思#1 每天一定要喝8大杯水. 這是民眾最常犯的迷思,以為多喝水就能除百病,於是猛喝、狂喝,堅持每天一定要喝足2000cc。 多喝水確實有益健康,但並不是每個人需要多喝水,有些人喝過多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

  3. 王玉純分析原因在低溫時會導致膽固醇增加血液變粘稠血管就承受更大的壓力幫助血流血壓會升高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會增加心血管壓力不只影響心血管也連帶影響代謝性疾病夏天高溫則因排汗後體內缺水也同樣的造成血液粘稠度上升情形。 每天喝足2000cc的水. 這就是為何醫師總叫大家一天要喝足兩千西西的水了,尤其是溫開水,但冬天很多人怕跑廁所,喝水的量都不夠,要特別小心。 王玉純也認為,台灣位處亞熱帶,民眾對高溫的忍受度較好,相較於低溫,就比較難適應了,而且冷季效應也比較久,可以長達二十天,溫度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死亡較有相關,即使只有一天的低溫對老人來說都是風險。 尤其是第一波寒流下來時,很多老人身體來不及因應,生病的風險比後面的幾波寒流都要高。

  4. 除了影響身體基礎功能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堆積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等併發症外也會讓人的認知及情緒等社會功能產生障礙降低生活品質最終甚至減少預期壽命。 造成肌少症的5個主要因素(資料來源:陳建成醫師整理) 久不運動:久坐、臥床等活動量減少甚至不活動,會成肌肉流失萎縮。 營養失衡:老年人由於牙口及嗅、味覺不良,且對於食物選擇有所偏差,易導致營養攝取不良。 炎症:身體發炎時,往往會活化人體分解蛋白質,導致肌肉流失增加。 賀爾蒙失衡:如生長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胰島素減少,會影響蛋白質的同化與分解異化作用。 其他病理因素:身體在承受嚴重壓力時,如癌症、糖尿病、慢性心臟衰竭、慢性肝病、慢性腎病等疾病,會增加肌少症的發生率。 養肌蓄銳的四大飲食對策.

  5. 以下是洛桑醫師分享五招提升免疫力的方法,雖不能說提高體溫,就保證百病不生,但懂得溫養善待自己的人,絕對比任何人都更有本錢成為不生病好命人: 第一招〉謹慎使用藥物. 若真的需要吃消炎藥、退燒藥、止痛藥,請在醫師診斷後服用。 不要自己隨便買來吃或買來擦。 合理範圍的發炎、發燒反應是人體自癒力的展現,傷口有病原微生物跑進來,或者是身體受到感冒病毒影響,體溫升高表示進入作戰狀態。 這時候亂吃藥,等於在扯自己免疫部隊的後腿。 經常剝奪免疫軍團表現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的能力也變差。 第二招〉珍惜排汗能力. 很多女孩子怕流汗,夏天喜歡躲在冷氣房裡,一吹就是一整天。 汗能幫助毒素代謝,也有健全免疫的功勞。 無冷氣不歡,長期不流汗,就怕身體的自控溫功能喪失。 運動流汗、天氣變熱流汗,都是很自然的事。

  6. 用電腦估算出來的風險值常讓民眾嚇得半死羅鴻源說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過高跟遺傳基因有關如果總膽固醇數值達到298mg/dl時最好藥物治療只是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根本沒用食物只佔膽固醇的30%,嚴格控制飲食效果不好

  7. 2020年5月28日 · 痛起來要人命的「痛風」 不只要忌口 還要小心共病危機. 文章標籤. 健康醫療. 痛風是現代文明病,以往總認為是飲食不節制,應酬太多狂飲啤酒造成,但近年的研究發現,不只飲食造成高普林的狀況,現在更認為與基因體質有關。. 事實上,痛風也與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