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28日 · 觀察發現,面對霸凌者,小鼠選擇抵禦或逃避,這些決定可以預測牠們後續面對挫折的復原力—選擇反擊的小鼠的心理韌性看來較強,而傾向放棄自我保護的小鼠,後續會產生社交退縮等憂鬱行為。

  2. 2019年1月4日 · 一篇刊登在《社會及個人心理學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的文章指出,在人類早期社會,報仇能防止加害者進一步破壞、報仇後能讓團隊更合作、降低成員搭順風車的現象。 另外報仇也能增加大腦的愉悅感。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早說過,攻擊能讓人愉悅,而2014年,肯塔基大學心理系教授崔斯特(David Chester)研究發現,復仇行為能產生愉悅和快感,後來他更指出,人們復仇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預期到這樣會有快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不只心理,大腦也會因復仇而改變。 實驗發現,當人們真的復仇後,掌管獎勵機制的基底核會變得活躍,證實了:復仇是甜蜜的。

  3. 2018年6月13日 · 有一天,丟石頭的白人孩子見劉墉在花園裡挖出一塊大石頭,向他要,他大方送給對方,開始一點一滴建立彼此的信任,後來也成為朋友。 劉墉說,「每個人都要想,這一件事換成是你會怎樣處理?

  4. 2023年5月11日 · 先生無法接受此一說法,認為他已經將身體狀況誠實告訴小曾,小曾沒有將他投保前的身體狀況載明,並非劉先生的錯,因為當時小曾只要他簽名而已,其他所有資料,都是由小曾代填。

  5. 2019年10月30日 · 覺察情緒背後的原因 療癒創傷愛自己. 十幾年來,我四處推廣「愛自己、愛家庭、被家人愛」理念,深深感觸到,「愛」對某些人也許很熟悉,但對有些人卻可能很陌生。. 他們一直感受不到愛,或者正深陷痛苦折磨中;也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困境,所以 ...

  6. 2018年10月15日 · 真實案例1. 19歲女性,快讀完大學一年級時,來心理諮商中心求助,她覺得心情越來越不好,感覺孤獨,都交不到朋友,她說:「一下課,同學就三三兩兩離開了,她不知道怎麼開口跟人家說話,同學也沒人理她。 回到宿舍還是孤單一個人,因為室友都出去參加社團、聚會,很晚才回來。 她在旁邊聽到她們分享今天發生什麼事,又羨慕、又難過,可是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真實案例2. 22歲男性,快要大學畢業時,來診所看病,他發現自己無法在便利商店打工,因為客人一多,他會緊張失措,有空時也不知道如何跟同事聊天,既焦慮、憂鬱,也睡不好。 他平常在學校跟同學相處還不錯,但是面對陌生人,一緊張,腦子就一片空白,想到畢業後去上班應該會更嚴重,所以來尋求幫助。

  7. 2020年9月7日 · 「我存摺裡的錢怎麼少了?」失智的劉伯伯老是懷疑媳婦偷他的錢,不論家人怎麼跟他解釋,他都無法接受。媳婦心中委屈跟丈夫訴苦,但做兒子的面對爸爸的問題,除了兩邊各自安撫,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