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哥倫布

    OH, 美國

    26°14°
    25°C
    • Monday
      局部多雲
      26°14°
    • Tuesday
      雷雨
      25°12°
    • Wednesday
      零星陣雨
      25°
    • Thursday
      晴朗
      25°
    • Friday
      晴朗
      25°
  2. 2023年11月13日 · 近日天氣驟降對於三高的病人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容易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圖片來源/freepik) 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冷空團更是一波接著一波來報到。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以溫度降低後的前14天危險性最高。 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易引發血管收縮,對於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容易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醫學進步,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儘管如此,心血管疾病仍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首。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2長達20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3. 2023年10月9日 · 氣候變遷. 分享文章: twitter instagram line. 秦宛萱 2023-10-09 15:09. 多個國家都指出,9月平均氣溫創下該國有史以來最高溫紀錄,歐盟研究機構亦表示,今年9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9月。 (圖片來源/Pxhere) 天氣稍微轉涼,讓人從炎熱的天氣中稍微解脫。 而過去幾個月裡,不只台灣人,全球多國的民眾可能也都熱到快融化,包括日本、法國、德國、波蘭等多個歐洲國家也都創下史上最熱9月,加上多項數據顯示,預料2023年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最熱9月! 日本比往年高出2.66度. 日本氣象廳日前表示,今年9月日本平均氣溫達攝氏24.91度,比往年平均高出2.66度,打破2012年的最高紀錄平均23.76度,創1898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歷史新高。

  4. 2023年10月10日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陳柏孚博士回想莫拉克在三天為臺灣帶來超過 3000 毫米的破紀錄雨量,但當時西南部山區更有高達約 1500 毫米的降雨集中在 12 小時內。 「一般來說颱風停留越久、影響時間越長,累積降雨量一定越大,但那時大家驚訝的是,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降雨可以這麼猛爆? 這 12 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陳柏孚說起當時觀察莫拉克颱風的疑問,也在解答這些疑問的過程中,開啟他與颱風研究的緣分。 後來,陳柏孚經研究後分析莫拉克的猛爆雨量之謎:「在這 12 小時裡,其實颱風中心離降雨區域大概有 300 多公里遠,但在西南氣流跟颱風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導致一個長生命期颱風外圍雨帶系統,且具有自我加強與自我維持的能力,因此才在 12 小時內降下破紀錄的 1500 毫米雨量。

  5. 2018年8月6日 · 大. 全球屢傳高溫,若不減緩全球暖化,台灣將成為最有感地區之一(圖片來源/ Flickr) 最近全球屢傳極端高溫,根據中央氣象局在6日發布溫度橙、黃燈警報,被點名的縣市有新北市、宜蘭縣、台北市、桃園市,和高雄市,氣溫不是達36度以上超過三天,就是直接飆升至38度,中午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中午體感溫度更飆破43度,日前中央氣象局宜蘭土場測站更測到攝氏39.9度的破紀錄高溫。 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表示,根據130多年來的紀錄,從2015年開始近3年,為歷史最熱前3名,今年應該會排第4,往年夏季台灣太平洋高壓壟罩的現象,今年幾乎不存在,是過去曾未發生過。 根據科技部近期公布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中,這樣的現象和全球暖化有關。

  6. 2020年1月23日 ·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做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可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 於是,他動身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多功夫,把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 目的就是解答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冬天打雷是不祥的徵兆? 整理了史書中關於冬雷的紀錄之後,王寳貫把過去 2000 年中每 30 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 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 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而且那個關係還好得很! 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如下圖所示: 王寳貫統計過去兩千年的冬雷次數,與溫度 (竺可楨,1973)、降塵的關係。 (資料來源/王寳貫提供;製圖/研之有物授權轉載)

  7. 2023年8月23日 · 中醫師指出,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屬於長夏,長夏的特點就是「濕」,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比較高,而濕加熱等於暑。 「立秋」到「處暑」這段期間,尚有10天左右的炎熱,到「處暑」後才會轉秋涼。 雖然是天氣開始變冷的時間點,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秋季在意義上已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未減退,這段時期的酷熱天氣則被稱作「秋老虎」。 究竟「處暑」後要如何正確養生呢? 濕體質者少碰「3大類食物」避免生病. 有40多年經驗的廖中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這個時節濕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他提到就他過去多年臨床觀察,濕體質者大多是甜的東西、水果、沙拉等生冷食物吃太多。

  8. 2018年10月4日 · 預防心臟病4件事.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心臟病7大危險因子包含年齡、家族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運動量不足及吸菸,只要符合任3項或以上,即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 「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對於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及早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 黃瑞仁也建議民眾可從平常的生活型態改善、預防心血管疾病,具體做法包括: 1.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 2.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關掉電視來運動。 3.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並增加罹患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