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张汝京 (1948年 — ),男, 江苏 南京 人, 臺灣 出身的企業家,因創辦 中芯国际 被譽為“中国半导体之父”。 [1] [2] 生平. 1948年,出生于 中华民国 南京 。 1949年,迁居 台湾 。 1970年,于 国立台湾大学 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再於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和 南方衛理會大學 分別取得碩士和博士。 1977年,加入 德州仪器 担任工程师,這一做就過去了20年。 1997年,決定回來成立 世大積體電路 。 當時的 晶圓代工 才剛剛穩步發展,世大作為臺灣第三家業者快速追趕 聯華電子 和 台積電 [3] 。

  2. 張汝京 (1948年 — ),男, 江蘇 南京 人, 臺灣 出身的企業家,因創辦 中芯國際 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 [1] [2] 生平 [ 編輯] 1948年,出生於 中華民國 南京 。 1949年,遷居 台灣 。 1970年,於 國立台灣大學 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再於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和 南方衛理會大學 分別取得碩士和博士。 1977年,加入 德州儀器 擔任工程師,這一做就過去了20年。 1997年,決定回來成立 世大積體電路 。 當時的 晶圓代工 才剛剛穩步發展,世大作為臺灣第三家業者快速追趕 聯華電子 和 台積電 [3] 。

  3. 张汝京 (1948年 — ),男, 江苏 南京 人, 臺灣 出身的企業家,因創辦 中芯国际 被譽為“中国半导体之父”。 [1] [2] 生平 [ 编辑] 1948年,出生于 中华民国 南京 。 1949年,迁居 台湾 。 1970年,于 国立台湾大学 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再於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和 南方衛理會大學 分別取得碩士和博士。 1977年,加入 德州仪器 担任工程师,這一做就過去了20年。 1997年,決定回來成立 世大積體電路 。 當時的 晶圓代工 才剛剛穩步發展,世大作為臺灣第三家業者快速追趕 聯華電子 和 台積電 [3] 。

  4. 其他人也問了

    • 概览
    • 人物经历
    • 主要成就
    • 个人生活
    • 人物评价

    中芯国际创始人、青岛大学终生名誉院长、青岛大学讲席教授

    张汝京,男,1948年在江苏南京出生,美籍华人 ,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积塔学院院长,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特聘科学家,青岛大学终生名誉院长、讲席教授。 张汝京于197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又留学美国,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977年入职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1990年开始带领团队先后在中国台湾、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参与管理和建厂 ;1997年主导成立世大积体电路公司(WSMC),并出任总裁 ;2000年4月创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2005年入选上海浦东新区自主创新领军人才;2007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2009年11月辞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总裁、CEO等职务 ;2014年6月创办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总裁;2017年6月从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去职,保留董事职位 ;2018年4月创立中国首家CIDM(Commune IDM)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19年入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杰出人才 ;2022年7月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积塔学院院长。

    1948年,张汝京在江苏南京出生,1949年1月随父母迁居台湾。

    197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又留学美国,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TI),没多久就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团队。

    1990年开始,带领团队先后在中国台湾、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参与管理和建厂。

    1992年—1994年,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在得到新加坡政府允许后,他们在大陆前后招聘了约300人加入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工厂(由德州仪器、惠普、佳能等联合投资的DRAM公司),后来中芯国际成立时有数十人追随他到上海投身建设。

    1995年,受老领导邵子凡博士的委托回到中国作演讲。了解到贵州地区的贫困学生状况后,他在贵州正安县碧峰乡捐赠了平生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又陆续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捐赠了约20所希望小学。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20年9月,张汝京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2专项”)的核心工程—“40-28纳米集成电路制造用300毫米硅片”项目,从事高端大硅片的研发、制造与行销。曾在美国德州仪器工作20年,成功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地区创建并管理10个集成电路工厂的技术开发及运营。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在管理公司和栽培员工方面,张汝京认为有五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让员工在工作上有成就感(Achievement)。即当员工发现参与研发、制造、生产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科技、工业、家电、通讯上,会让员工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其次,提供员工有不断学习的机会(Opportunity to learn),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学相长。第三,提供员工不断升迁(Promotion)的机会,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教导他们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第四,给予员工完整的报酬、福利与回报机制(Total Compensation),包括薪资、股票、分红、奖金及福利、住宅、子女受到平等和高品质的教育的机会,以及培训、在职接受更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五,提供员工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Pleasant working environment),这不单单是指办公室、建筑环境等,更重要的是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以及团队之间有良好的默契,和谐、和睦的工作氛围。 •学生培养

    •家庭背景

    张汝京的父亲是炼钢专家张锡伦,母亲是化学专家刘佩金 。20世纪30年代,张锡伦从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上海的一家炼钢厂工作。抗战爆发后,张锡伦随着上海工业的西迁到了重庆,其所工作的炼钢厂被编入了兵工厂。战火中,张锡伦指挥炼钢,刘佩金钻研火药,为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抗战物资。

    张汝京博士是全球半导体行业领军人士。(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纳信息学院)评)

    张汝京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教父级”人物,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评)

    张汝京是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一个重要符号,他曲折的创业历程正是中国国产芯片艰难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他创办的中芯国际开启了半导体芯片国产化的里程碑,不断探索国产半导体的技术发展新路线。可以说,张汝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身上老而弥坚的创业精神,也是中国无数芯片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写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评)

    张汝京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业内誉为“中国半导体教父”。一提起半导体行业,张汝京饱满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起挫折,他显得云淡风轻,淡定而睿智。(《IT时报》评)

    作为行业泰斗级人物,张汝京的许多重要举动与选择,被视为行业风向标。(《时代周报》评)

    张汝京被誉为“中国芯片领头羊”,在业内素有“建厂先锋”之誉,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有能力以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建设出最具规模、员工素质最统一的芯片工厂。(《财经》新媒体评)

  5. 2024年1月3日 · 11月28日,现身在海口的张汝,他的新身份是海南航芯高科技产业园项目的创始人与总顾问。. 当天的一篇题为《海南:布局“芯”产业 引育“芯”动能》的稿件中,引用了张汝京的一句话: “汽车芯片、航空芯片等几乎都在整机大厂生产,但国内很少 ...

  6. 2022年5月18日 · 张汝京 1948 年出生于南京,不到一岁便和父母迁到了中国台湾。 1970 年,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的工程科学系 , 之后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继续攻读硕士 。 硕士毕业后,张汝京先在美国化工企业和液态氮、液态氧供应企业工作,之后又进入了 美国老牌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 工作。 期间,他获得推荐进入南卫理公会大学电机系就读博士学位。 在德州仪器工作时,张汝京连续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中国台湾等多地建厂,先后领导、参与了 10 余座晶圆厂的建设,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内被称作“建厂狂魔”。 从德州仪器离职后, 张汝京 1997 年加入了中国台湾的世大半导体 。 在他的带领下,三年后,世大半导体实现盈利,并成为中国台湾第三大半导体制造企业。

  7. 2019年6月5日 · 一.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以一纸公告宣布其主要创始人张汝京的离开。 2000年的炙热夏天,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经历飞速扩张和技术升级,到2009年已在上海、天津、北京、深圳拥有多座晶圆代工厂,并托管经营成都成芯和武汉新芯的生产线,芯片加工技术从最初的0.35微米推进至45纳米。 在国外“瓦森纳协议”的捆绑,以及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走得步履蹒跚,“908”和“909”两个“中国芯”工程均陷入困忧中。 从建设之初便确立独立性、国际化路线的中芯国际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再度证明了张汝京的运营能力。 但他告诉我,离开中芯国际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落”。 因为台积电发起的专利官司,他的离职是双方达成和解的条件之一。 “我们的工程师犯了错,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