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24日 · 1.作者認為台積電的優勢在於把持續改善文化以及解決問題的文化落實到日常管理中架構出一個非常強大的全面解決問題的系統觀2.作者在台積電超過十年的工作經驗中學到五招解決問題的基本武功勤寫筆記秒答學落實每日執行力強化邏輯能力做改善與創新的專案等如果我問大家你覺得臺灣哪一家公司的解決問題能力是值得學習的我相信大家的答案之中一定會有台積電。 是的,台積電的問題解決能力跟能量真的非常強,很多人都說台積電會那麼厲害,是因為他們在找人才時就選了比較優秀的人才。 但是台積電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整個公司的持續改善文化,以及解決問題的文化,而這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 就算是學歷不完美的人,進到台積電受過幾年的文化薰陶,我相信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大幅提升。

  2. 2022年3月3日 · 商周. 職場修練. 曾被主管電:上班要帶腦! 台積電10年他這樣磨出精準邏輯力上班族要鍛鍊邏輯思考力最快的方式是師法主管」。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彭建文. 彭建文專欄 2023.03.17. 摘要. 1.邏輯思考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職場上我們會遇到各種狀況卻不一定能用精確的邏輯破解難題或是會因解題邏輯不好被主管數落。 2.上班族要鍛鍊邏輯思考力,最快的方式就是「師法主管」。 我們可以以主管為標竿學習,也可以透過參與中高階主管會議,從中學習。 大前研一曾說過,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 邏輯思考,不僅能幫助解題,也能在多變的職場環境下,增強我們的競爭力,幫助我們不被淘汰。

    • 奉行老二哲學,持續保有企圖心。什麼是老二哲學呢?假設同事很厲害,他們就是老大,老大會彼此廝殺,比較誰的績效最好,誰更能得到主管賞識。老大廝殺完後,老二才會浮現,老闆就會看到我了。
    • 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進入公司一陣子之後,我慢慢發現自己的優勢,而這是團隊其他人所沒有的。比如說,當時在台積,我的部門要參加8D比賽,我發現團隊裡沒有人懂8D,於是我就自告奮勇、跳出來接手。
    • 「鄉村包圍城市」策略。當年我在台積做專案的時候,我不會找很厲害的同事跟我組隊,我會找一些比較容易溝通、態度比較積極,也希望透過這個專案獲得一點成就的同事,來組成一個團隊。
    • 利用第三方力量。在台積電的時候,有時我們想推動某些專案,卻怕內部會有反彈聲音,也怕內部溝通會花很多時間,就會在專案中多找一個外部顧問的角色。例如,如果有學校教授擔任外部顧問,在討論過程意見不合的時候,就可以借助教授的專業,加快溝通速度。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在台積電工作時進公司的第一份職務是生產管理在生產管理工作的時間裡我學習到許多生產管理與製造管理的相關管理知識在此歸納我在台積電學習到的五招解決問題基本武功。 • 第一招上緊發條的生產會議落實每日執行力。 • 第二招強化邏輯能力學習主管的邏輯思考技巧。 • 第三招:200 分的準備,秒答學,好好學。 • 第四招:把日常工作做好是基本,做改善與創新的專案才是正道。 • 第五招:土法煉鋼去學習,勤寫筆記,回頭複習。 第一招:上緊發條的生產會議,落實每日執行力. 我在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從事生產效率的生產管理部門,也就是所謂的PC(Production Control)工作。 生產管理有三大要點,三要點落實實踐下來,整體而言,就是靠著公司每個人的執行力! 1.

  5. 2024年5月16日 · 2024-05-16. 作者 / 彭建文. 台積電的核心邏輯PDCA循環與持續改善文化強調立即解決問題避免逃避責任並將這些思維滲透到員工日常工作中形成學習型組織促進團隊公司和客戶的順利運作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身為職業企業顧問講師我這幾年經常向標竿人士請教從中學到了不少寶貴經驗有一位台積電的主管名叫 瓦基 ,他離開公司創業了。 我一直想和他交流,因為我在台積電服務時正好是公司打基礎的階段,而瓦基服務的時期則是台積電快速成長和擴張的階段。 我們兩人在台積電的服務時間加起來剛好是20年。 我是從2001年入職,2011年離職;瓦基則是從2011年入職,2021年離職。 同樣的公司,不同時期的經歷,一談到公司的工作方式,讓我非常驚訝。 怎麼說呢?

  6. 2021年2月23日 · 台積電在工作上遵循十項基本思維來解決問題追求卓越力爭成為世界第一. 善於自問自答,並思考為什麼. 擁有聰明的工作方法. 確保做正確的事情. 將正確的事情做好並做快. 不希望聽到「做不到」的言語. 追求標竿學習. 從客戶或上司的角度思考.

  7. 2021年8月4日 · 透過標竿學習您可以學習到如何有效解決問題並從成功企業的案例中學習到最佳實踐和管理策略本文分享了一個台積電公司的故事從一個小事件中展示了他們的解決問題流程並提供了實用的解決問題方法和企業管理啟示。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是否僅著眼於解決當下問題,而忽略了背後的警訊? 很多時候,我們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未能深入探究其根源,只是在表面上解決了問題。 這種以防堵方式處理問題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短期內問題可能不再出現,但長期而言,問題可能會重新浮現,或者產生未知的風險。 因此,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背後的原因和潛在的風險,從而達到真正的問題解決和風險控制的目的。 台積電如何處理晶圓上的「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