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23日 · 席斯金計劃去安集延採訪,從塔什干去安集延的公路被封閉了,他被員警趕回去。 然後,他靈機一動,乘坐飛機飛到離安集延很近的另一座城市費爾干納,再租車趕去,果然成功。

    • 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結盟
    •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嚴重惡化
    • 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係持續僵持敵對
    • 20世紀80年代,中蘇關係緩和改善
    • 專題系列文章

    1950年代,國際上美蘇冷戰,中國國內國共兩黨爆發內戰。蘇聯在東北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蔣介石政府對美國的依賴,和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帶有濃厚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趨勢,造成當時國民黨政府和蘇聯政府的敵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向蘇聯「一面倒」的政策,1950年2月14日,雙方簽署了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Sino-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中蘇結成全面同盟,蘇聯是「老大哥」(senior partner),中國則是「小老弟」(junior partner)。

    赫魯雪夫上台後,尤其是從1950年代末期以來,中蘇兩黨分歧加劇,兩國關係逐漸變冷。中蘇共之間的矛盾開始浮現,雙方的衝突包括北京發展核子武器計畫、赫魯雪夫對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鞭屍,毛澤東的三面紅旗大躍進、中蘇共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競逐,再加上赫魯雪夫在1959年和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在大衛營的會談等,由於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爭論和國家利益的分歧,使中蘇關係很快惡化。 而在1960年代開始的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國的內部鬥爭提高了意識形態地位,1968年蘇聯率同華沙公約組織國家軍隊強力鎮壓「布拉格之春」,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倡議社會主義國家的「有限主權論」,更加強了北京對莫斯科的疑懼,意識形態的爭論嚴重地影響了兩國關係的發展...

    由於在現實主義策士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斡旋下,美國為了結束越戰,開始和中國頻頻接觸,季辛吉和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先後於1971和1972年訪問中國,美國宣布承認一個中國,中美關係開始改善。而尼克森更於訪問北京之後,馬上赴莫斯科和布里茲涅夫會面,為美蘇的和解(détente)鋪路。但,莫斯科和北京仍舊呈現緊張的局勢。 1973年,毛澤東提出「一條線」的戰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一條橫線,聯合起來對付「北極熊」,也就是蘇聯。1974年,毛澤東進而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具體指團結亞、非、拉等第三世界,爭取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第二世界,反對第一世界:美蘇兩霸,著重打擊蘇聯霸權主義。 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到1980年...

    1980年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蘇聯領導人的更迭及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中蘇關係出現轉機。 1982年3月24日,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在中亞塔什干對中國發出了友好的訊息,明確承認中國「存在著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強調支持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並表示願意改善對中關係。 1982年10月,中蘇雙方在北京開始進行兩國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期間長達六年,磋商中,主要討論鄧小平所指之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從中國北部的中蘇邊境和蒙古撤軍,從中國的西鄰阿富汗撤軍,勸說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問題。磋商中,中蘇雙方並無共識,各說各話,被稱為「聾子對話」。不過,這漫長的政治磋商為彼此交換意見提供了一個正式渠道,對兩國關係的緩和與改善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中蘇之間開始改變一個時期以來只對抗、不對話、...

  2. 2020年7月1日 · 導讀:野蠻時代的文明結晶(節錄). 1. 鐮刀、斧頭、科雷馬. 一九四五年,二戰落幕,約瑟夫.布羅斯基(Joseph Brodsky,一九四 至一九九六)和母親在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等一列遲遲不來的火車。. 火車終於進站,人們像瘋狂的蚱蜢集體竄跳 ...

  3. 2023年12月28日 · 石槃陀是唐代時期的粟特人,故鄉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 外國人入大唐戶籍的時候,要取個中國名字,因為石槃陀來自石國,於是就以國為姓。

  1. 塔什干 相關

    廣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