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日本基督教媒體Christian Press近日在「語錄看世界」專欄介紹第四世紀神學家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s),全書共13卷於394至400年之間面世,概述奥古斯丁年輕時犯下的罪過和歸信基督的心路歷程,流露作者心靈的徬徨與追尋、迷失與希冀及最終的徹悟,成為後人警世箴言,為西方經典名著之一。
      chinese.gospelherald.com/articles/30352/20220121/奧古斯丁-懺悔錄-面世千年-啟發人性奔向光明.htm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5月5日 · 原稱 奧勒留·奧古斯提奴斯 ( 拉丁語 : Aurelius Augustinus ,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羅馬帝國 末期 北非 的 柏柏爾人 ,早期 西方天主教 的 神學家 、 哲學家 ,曾任 大公教會 在 阿爾及利亞 城市 安納巴 的前身 希波 ( Hippo Regius )的 主教 。. 他 ...

  3. 原稱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 ( 拉丁語 : Aurelius Augustinus ,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罗马帝国 末期 北非 的 柏柏尔人 ,早期 西方天主教 的 神学家 、 哲学家 ,曾任 大公教会 在 阿尔及利亚 城市 安纳巴 的前身 希波 ( Hippo Regius )的 主教 。. 他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簡介
    • 人物生平
    • 母親
    • 思想體系
    • 哲學思想
    • 美學思想
    • 著作概述
    • 作品一覽

    聖奧古斯丁(古羅馬神學家)一般指本詞條

    聖·奧勒留·奧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譯“聖思定”、“聖奧斯定”、“聖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文名:聖·奧勒留·奧古斯丁

    •外文名: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

    •別名:聖奧斯定、聖奧斯丁、聖奧古斯丁

    •國籍:羅馬帝國

    •民族:羅曼民族

    •出生地:北非

    奧古斯丁全名聖·奧勒留·奧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奧古斯丁是聖孟尼迦的幼子,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著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神學著作和《懺悔錄》中。

    奧古斯丁在相信基督以前,愛好世俗文藝,對古希臘羅馬文學有深刻的研究,曾擔任文學、修辭學教師。在這之後,他痛悔為世俗文藝引入歧途,極力攻擊世俗文藝(如荷馬史詩)。他把哲學和神學調和起來,以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

    奧里留·奧古斯丁生於羅馬帝國北非努米底亞省的塔加斯特鎮(現位於阿爾及利亞)。幼年時曾從母親加入基督教,但19歲在修辭學校讀書時成為摩尼教追隨者。從修辭學校畢業後,先在迦太基城,後到羅馬和米蘭教授修辭和演講術。其時受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影響,脫離摩尼教,一度醉心於新柏拉圖主義和懷疑派的著作。他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契機是“花園裡的奇蹟”。據他的自傳《懺悔錄》記述,某日正當他在住所花園裡為信仰而彷徨之際,耳邊響起清脆的童聲:“拿起,讀吧!拿起,讀吧!”他急忙翻開手邊的《聖經》,恰是聖保羅的教誨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盪,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他感到這段話擊中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中心,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雲”。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後回到北非的家鄉,隱居三年之後被教徒推選為省城希波教會執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布道、組織修會、反駁異端異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達爾人的入侵,死於希波城淪陷之前。他去世之後,汪達爾人控制的北非脫離了羅馬帝國,從此不再受羅馬教會的管轄。但奧古斯丁的著作流傳到西方,成為公教會和16世紀之後的新教的精神財富。

    奧古斯丁生於北非(現今的阿爾及利亞)。父親是很有地位的異教徒,但財產不多,為人懶散偷安,貪戀世俗,直到臨終的時候才信主受洗。奧氏的母親莫尼加卻是個忠誠的基督徒,很關心兒子的前程;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禱,她對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兒子深惡痛絕。神藉異夢指示,使她堅持信心的禱告。奧古斯丁有兩種性情;一種是放肆於性慾中的性情;一種是專誠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許父母雙方的品性,都遺傳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奧氏的心靈深處成了善惡劇烈鬥爭的戰場。

    稍長,奧氏便離開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學,後來又負笈至迦太基,在那裡專攻修辭學。在這時,他結識了一個女子,並與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當時他只不過十七歲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極為奧氏所珍愛。

    奧古斯丁雖放縱於情慾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覺悟最速。十九歲時,他讀了西塞羅(Cicero)的著作後,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為人生唯一價值。此後他開始研究聖經,“但聖經對於我好似沒有價值,不足媲美於西塞羅的莊嚴文筆。”於是他又向一種思想混合的二元主義,即為摩尼教者,追求心靈與理智的安慰。疼愛他的母親得知他信奉異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勸慰她說:“你用這么多眼淚代禱的兒子,不能滅亡。”

    奧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學,一面教書,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戲劇詩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開始懷疑這個教門理智上的效能。於是他去見摩尼教的首領,但因這首領在教理上難於自圓其說,這使奧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於三八三年他遷到羅馬。翌年,被委任於當時西方帝國的都會――米蘭,教授修辭學。

    在米蘭的時候,奧古斯丁聽見了安波羅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來,因他在這時正傾心於新派的懷疑哲學。這是他一生道德水準最低的時期,他的母親為他定了一門親事,因那女子年紀尚輕,一時未能完娶)。奧氏雖與從前之姘婦脫離關係,但不久又與另一個結上了非法之緣,行為較前更不正當。

    後來,他讀到新柏拉圖派的威克多林傳記,看見他在老年時如何歸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動。現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實之源。因為他聽安波羅修的講道多了,所以對教會的權威有了極深的印象。加上又聽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聖潔生活,乃自慚雖是個知識份子,反為情慾所勞役。在悲痛自責之餘,他奔向花園中去,伏在樹下痛哭。忽然仿佛聽到兒童的聲音說:“拿起來讀吧!”他的面色大變,抑制著眼淚,拿起一本他所讀過的書信;急忙翻開,視線即落在這段經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盪;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3-14)自此以後,奧古斯丁心裡有了平安,他感覺有從上帝而來的能力勝過罪惡,內心起了極大的變化。

    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可以看到其母親對他的影響,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與母親的關係。書中奧古斯丁說他自己的個性中,有很多他母親的影子,而且說話的方式也像她。她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受傳統非洲基督教的教導和訓練,過著純樸的生活,謹守主日。她深深相信,良好的教育能使她兒子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

    在奧古斯丁的回憶中,他早期的生活與他母親息息相關,他說:“她喜歡我與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親,但她比其他母親更加的渴望。”奧古斯丁說不論她哪一個小孩離開時,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28歲那一年,要坐船到羅馬時,他不敢面對他身後的母親。他寫道:“說到她對我的愛,我無話可說。我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體生我時更痛苦...……”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級的,最高的、絕對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低級有限的形體美本身並無獨立價值,只是通向無限的絕對美的階梯。美體現為整一、和諧,而整一與和諧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數。這個觀點明顯是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在美和醜的問題上,他主張美是絕對的,醜是相對的。孤立的醜是形成美的積極因素。這種看法具有辯證性。

    奧古斯丁主張藝術應拋棄現實世界而反映上帝,達到為宗教服務的目的,造型藝術用於裝飾教堂,詩和音樂應讚美上帝;人欣賞藝術作品實際上是欣賞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認為世俗藝術是不真實的,它挑動人的邪惡欲望、使人遠離絕對美的上帝。

    奧古斯丁在歸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經閱讀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大師--普羅提諾(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著很明顯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他看重永恆而形上的事物,輕視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為此生的必須和無奈;堅持要借著從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達於靈魂的淨化。

    奧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義美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世俗藝術的攻擊涉及到虛構、想像、構思、象徵和形象等文藝理論問題,對後來的許多文藝流派都有影響。

    上帝創世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所理解的神與基督教的上帝之間的一個顯著差別,就在於前者是一個賦形於質的工匠,後者則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世者。上帝創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他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寫道:“你創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為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創造宇宙,因為在造成宇宙之前,還沒有創造宇宙的場所。你也不是手中拿著什麼工具來創造天地,因為這種不由你創造而你藉以創造其他的工具又從哪裡得來的呢?哪一樣存在的東西,不是憑藉你的實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萬物資始,你是用你的‘道’——話語——創造萬有。” 在早期基督教神學中,人性論構成了上帝論和基督論之外的第三個重要領域,而基督教人性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原罪”與“救贖”。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 這種決定論的“原罪”和“救贖”理論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論像上帝論和基督論一樣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原罪”是先驗的和形上學的罪,而“救贖”同樣也是先驗地被預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志,並最終得到拯救。 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後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恆之城,在現世中代表著它的就是教會;前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淵藪,在現世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

    罪論

    奧古斯丁在認識論上綜合了柏拉圖的回憶說和亞里士多德關於積極能動的理性靈魂的觀點,提出了“光照說”。他將恩典和真理說成是源之於上帝、見之於我們心靈的理性之中的東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靈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靈的視覺,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靈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這種“光照說”,只有在虔誠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會顯得通明透亮,而神聖的真理也只有在靈魂擺脫肉體之後才能最終被認識。 奧古斯丁的罪觀及恩典觀,有受到早年宗教經驗及反伯拉糾(Pelagius)思想影響。但主要的概念仍來自他對羅馬書的研究。他認為即使人未曾墮落,人未來的命運仍得完全依靠神。 奧氏反對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釋,而強調罪的自發性。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遠離神,而導致惡。人因著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愛的真善,也不能了解他生命的意義。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他發現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 人類的失敗大致是過分的慾念、無節制的尋樂及不聖潔的心思意念這幾類型。奧氏認為人類的被造原是不朽的,若是堅定在聖潔中,就能從不能犯罪與不能死的狀態中進到不可能犯罪及不可能死的境況中;但是若犯罪了,就進入了不可能不犯罪及不可能不死的境況中。 奧氏認為,亞當起初的受造是絕對的完美,不論在靈魂體各方面。亞當原處於良善、稱義、光照、至福的境界。他只要繼續食用生命樹的果子就能得到永生。他擁有不犯罪的自由及能力。神使他的意志傾向德行,肉慾聽從其意志,意志順服神。亞當被神的恩典所包圍,還擁有特別的保守恩賜,也就是保守其意志的正確性。 奧氏認為,亞當最後的墮落是自取的。而唯一可能造成亞當失誤的原因是“受造性”,因為這表示他的本性有可能改變而轉離良善;他是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擇。而造成這當中潛在的因素可能是“驕傲”,就是他想脫離他本來的主人-神。亞當的自作主張可能來自於他妄想自己取代神。 奧古斯丁對原罪的根據除了創世記外,還有詩篇51篇、約伯記、弗2:3;他最喜歡用的則是羅5:12及約3:3-5。 亞當因與後裔在機體上聯合,所以他墮落的本性就傳遞給他的後裔。全人類都是由亞當一人所生下來,因此也都承接墮落的本性。奧氏認為人類的人性不是個別被造,只有機體(肉身)方面是被造的。我們都從亞當承接人性,而人性的傳遞是藉由性行為(奧氏認為其中也有不好的慾念),因此世人都從罪中所生,這也就是奧古斯丁所謂原罪的由來。奧氏也從這觀點,發展出他嬰兒洗禮的教義,只有借著洗禮,才能除去人的原罪;但無法除掉“原罪性”。人就是因著“原罪性”,所以無法行完全的善。罪人若要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必須從愛神的動機出發才有可能達成。

    救恩論

    奧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復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 所謂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並非是勉強人的意志去行善(包含不犯罪);乃是改變人的意志,甘願選擇善,並且去行善。在奧氏的認知中,神確實會操縱人的自由意志。當人願意將生命主權放在神的手中,甘願被神操縱時,人自由選擇的意志就轉變為道德和聖潔。因此,神的恩惠成為人裡面眾善的根源。這“不可抗拒的恩惠”又稱為“至終堅忍的恩賜”(perseverance),奧氏強調這恩賜只給神所揀選的人。從這也發展出奧氏的“預定論”。奧古斯丁常以“羅9:21”來論證他的“揀選論”及“預定論”。

    在奧古斯丁看來,對於人類而言,有事物的美、形體美與靈魂美,感性美與理智美,可感世界有千姿百態、五光十色的美。然而,所有這些美都來自上帝的創造。他說:“主,我感謝你。我們看見了天和地,即物質受造物的上下兩部,或物質的和精神的受造物……我們又見萬流委輸,海色的壯麗,大陸上壙壤的原野和長滿花卉樹木景物宜人的腴壤。”

    比較起來,精神美在物質美之上。人類的歌聲比夜鶯的歌唱更加完美,因為人類的歌聲除了音調外,還表達了精神內容。基督與使徒之所以美,也首先在於他們的精神。與精神美相比,物質美是短暫的、相對的美。至高無上的美是上帝,上帝就是“美本身”。上帝的美卻不是感性世界所呈現的那種色彩、旋律、芳香和迷人的形象等,它超越人的感官和任何具體的形象。對於這種神性的美,不是以感覺,而是以心靈來觀照的。這種神性的美是永恆的、絕對的。必須有真摯崇高的感情、純真的靈魂才能領略。只有聖徒們才能真正領悟它。奧古斯丁曾領略過這種美:“我為達到至高的美的相等(equality)而欣喜,對此,我不是憑肉眼,而是憑心靈去認識。因此,我相信我以肉眼所見之物愈是接近我以精神領悟之物,它便愈加完美。但無人能夠解釋為何如此。”

    奧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講章,他的學識躍然見於紙上。而當他每與一異端爭辯時,他的神學奇才更是顯露無遺,惹起神學界的注目。其實早在他受洗之時,他就立論攻擊摩尼教;及後,又與當時盛行的幾派異端邪說爭辯,維護真道,力主教會合一,且幫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觀念。

    其著作可歸納為五大類;神學、釋經、倫理證道、哲學和自傳。傑出者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前者乃奧氏的自傳,他以親身經驗來見證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與神親切來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經驗著述之典範、世界之名著,傳誦直至今代。

    《論自由意志》(391~395)

    《懺悔錄》(394~400)這是一本以禱告自傳手法所寫的悔改故事,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懺悔錄》(The Confessions):相當著名,是奧古斯丁初為主教時寫的,屬讚美之歌的屬靈自傳。對原罪懺悔只是頌讚副帶產生的結果,關於神憐憫主權如何吸引浪子歸回,因著奧古斯丁對這點快速的頓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詮釋自己的過往。書中最突出的是報導他虔誠的母親莫妮卡,這是古代文獻中最迷人的母子關係。這是一部深富靈性之美的作品,《懺悔錄》讓我們看到一副強有力的頭腦和豐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

    《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這部書最有影響力的部分, 寫作期間超過十二年,首先奧古斯丁護教性地答辯基督教應為411年羅馬之恥負責的控訴,他認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對苦難與天命感到困惑。本書展現世俗與神聖、帝國與聖經,從創造到最後審判的歷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來世,真正的平安與公義社會只在天上尋見,這是一群愛神之人的命運。他們在地上的朝聖之旅,認同感及財富,與“地上之城”的人們無分別地混雜著,在教會與社會均無區別。奧古斯丁充分警覺人類生存的模稜兩可。

    《論三位一體》(The Trinity):這是奧古斯丁唯一不涉及當時代爭議性話題的巨作。他致力於探索默想教義,是自拉丁教父以來一套極具分量的三一論神學作品。與希臘早期長老的教導相反,他非常重視神聖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關係上有分別。他認為聖靈是“愛”,使父與子聯合,因此也把三位一體與教會結合在一起。借著新柏拉圖主義及聖經的啟示,他探討三位一體在人身上的類比,即記憶、理解力與意志的內部關係。

    《信、望、愛手冊》(The Enchiridion on Faith, Hope and Love):與前者不同,這是奧古斯丁撰寫最接近袖珍書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對近世有極大的魅力,代表了他以文字教導的最短記事。

  4. 0有用+1. 奥古斯丁 [1](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天主教 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 罗马帝国 统治下的北非 努米底亚王国 ,奥古斯丁曾是一名 摩尼教 徒,皈依基督教后,成为 基督教 早期 神学家 ,教会博士。 其思想影响了西方 基督教 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 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诃(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视为教父时代重要的天主教会教父。 重要的作品包括:《 上帝之城 》《基督教要旨》和《 忏悔录 》。 中文名. 希波的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 外文名. Augustine of Hippo,Saint Augustine.

  5. 近二千年來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不是轉戰沙場的英雄不是縱橫政壇的政治家而是非洲人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430)。 他的著作是教會正統信仰的寶藏而且一直影響西方的思想。 讀書的效力. 奧古斯丁生於354年十一月十三日在非洲北部Tagaste鎮父親任職鎮上羅馬政府母親慕尼加Monica),是個敬虔的基督徒。 他母親從小就帶他去教堂學道。 少年時代,對於文學就很有興趣,特別熟悉維吉爾(Virgil)的詩。 370年,父親送他去迦太基(Garthage)去學修辭學,主要是學辯論演講,為作律師及從政的準備。 到了那裏不久,只有十七歲的奧古斯丁,就與一名女子同居,他們的關係維持了十年,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亞督達塗(Adeodatus)。

  6. 2024年5月5日 · 原稱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 ( 拉丁語 : Aurelius Augustinus ,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罗马帝国 末期 北非 的 柏柏尔人 ,早期 西方天主教 的 神学家 、 哲学家 ,曾任 大公教会 在 阿尔及利亚 城市 安纳巴 的前身 希波 ( Hippo Regius )的 主教 。 他出生于 罗马帝国 在 北非 的 阿非利加行省 的 塔加斯特城 ,在 罗马 受教育,在 米兰 接受 洗礼 。 他的著作《 忏悔录 》被称为 西方 历史上“第一部” 自传 ,至今仍被传诵。 奧斯定會 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 修会 。

  7. 這是一位傳奇式的宗教人物也是一位讓人很難理解的思想人物作為早期基督教會中少有創見的思想家哲學家奧古斯丁被尊為聖徒」。 因他對基督教有重要建樹故被羅馬教廷封為聖者」,因此他又被世人稱為聖奧古斯丁」 (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 奧古斯丁見證並記錄了曾經輝煌且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走向沒落的社會動盪和戰爭災難的歷史過程;同時也目睹和力促了羅馬異教向基督教轉變的歷史進程。 他的學說在其身後八百年內被尊奉為基督教教義正統,對十六世紀以後的新教,乃至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同時也在基督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殊榮,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影響更深。 奧古斯丁的生平. 奧古斯丁出生於公元354年,相當於中國的東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