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暑 , 二十四節氣 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19-21日之間,斗指 未 , 太陽 位於黃經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極熱之中 ...

    開始
    結束
    甲辰
    2024 - 07-22 07:44
    2024 - 08-07 00:09
    癸卯
    2023 - 07-23 01:50
    2023 - 08-07 18:23
    壬寅
    2022 - 07-22 20:07
    2022 - 08-07 12:29
    辛丑
    2021 - 07-22 14:26
    2021 - 08-07 06:53
  2. 小暑 ,是 中國 傳統 曆法 中 二十四節氣 之一,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間,斗指 丁 ,此時 太陽 位於 黃經 105°。 物候 [ 編輯] 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 風 ,至此而極矣。 蟋蟀 居辟:一名蛩,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 《 禮記 》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 」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斗。 鷹 乃學習:《 元史 志》改為鷹始摯。

  3. 小暑,是 二十四节气 之第十一个 节气 ,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斗指辛,太阳到达 黄经 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 雷暴 最多的时节。 [1] [9] 小暑开始进入 伏天 ,所谓“ 热在三伏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 处暑 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季风气候 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 雨热同期 有利于成长。 [1] [9]

  4. 2021年7月6日 · 顧名思義,小暑是屬於夏季的其中一個節氣,通常是在國曆 7 月 7 日或 8 日,介於夏至與大暑之間,有俗語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雖然小暑時節不算非常非常炎熱,但是卻也讓人漸漸地感到夏季高溫的威力,一直到二十四節氣的大暑,就是一整年最熱的時候。 小暑接近農曆六月份,已脫離梅雨季,開始是多颱風的季節。...

    • TVBS新聞
  5. 2023年7月5日 · 顧名思義,小暑是屬於夏季的其中一個節氣,通常是在國曆7月7日或8日,是夏至與大暑之間的節氣,因此雖然小暑時節不算非常非常炎熱,但是卻也讓人漸漸地感到夏季高溫的威力,一直到二十四節氣的大暑,就是一整年最熱的時候。

  6.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擊)。 大暑 :大暑之日腐草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7. 節氣與漁業: 參見 小暑. 在本節氣中,使台灣周圍海域持續在27℃~28℃水溫,屬暖水魚族之分布,東北海域(彭佳嶼)有鬼頭刀、魷魚、嘉腊,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赤宗等漁獲。 淡水海域有黑鯛、嘉腊。 彰化海域有黑過(黃鰭鯛)、赤食(烏宗)等。 節氣與民俗. 大暑前後的民俗節慶,六月十五日俗稱「半年節」,有吃「半年圓」的習俗。 半年圓是用糯米磨粉加紅麵搓成,大多數是煮甜的,先拜神祭祖後再全家人食用,象徵團圓與甜蜜。 而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的得道日,與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九月十九觀音升天日同為一年裏面觀音菩薩的三大祭典日。 六月十九當天,各地寺廟都會舉行觀音法會,一般人也喜歡在這一天到寺廟點一盞長明燈,以祈求家安宅吉。

  1. 相關搜尋

    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