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3日 · 根據2017年自然樂活海好有你2017桃園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彙整目前已知桃園的藻礁主要分布區域為桃園新屋到沙崙沿岸27公里海岸線由北往南分為沙崙藻礁許厝港濕地藻礁樹林草漯藻礁白玉藻礁大潭藻礁觀新藻礁共六區

    • 生態調查

      截至2021年4月14日,SMC團隊根據目前手邊收集到的 研究與調 ...

    • 智識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 ...

  2. 殼狀珊瑚藻在臺灣北部海岸常成為較佔優勢的鈣化生物其層層向上生長的特性堆積成具多孔隙的礁體經年累月後形成藻礁殼狀珊瑚紅藻在海洋生態上亦具有保護棲地的重要功能是因為活著的殼狀珊瑚紅藻在生長時會緊貼老化的鈣化藻體可以保護已形成的藻礁體免受海浪侵蝕因此殼狀珊瑚藻的生長與維持海洋物種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息息相關。 二、殼狀珊瑚藻的生殖方式 — 世代交替生活史. 殼狀珊瑚藻的藻種特性為具有鈣化藻體與紅藻特有的三相生活史以及所有生殖結構皆有特化的囊狀結構(conceptacles)保護。 三相生活史可分為行無性生殖的四分孢子體世代(二倍體)、有性生殖的配子體世代(單倍體)以及寄生在配子體世代上的果孢子體世代(二倍體)。

  3. 研究團隊最近一年在大潭藻礁亦發現有十幾種疑似為世界新種的殼狀珊瑚藻然而桃園藻礁海域的殼狀珊瑚藻因生長速度十分緩慢 每年增加藻體厚 度大約只有1-2 mm 或更低容易受到環境變動影響如泥沙覆蓋或其它生 長快速大型海藻棲地競爭水溫過高等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根據臺灣海洋大學林綉美博士團隊2016年的研究發現桃園觀音藻礁共有8種殼狀珊瑚藻分別為三種膨石藻Phymatolithon)、一種中葉藻Mesophyllum)、兩種哈式石葉藻Harveylithon)、一種石枝藻Lithothamnion及一種胞石藻Sporolithon),且這8種殼狀珊瑚皆是新種有待進一步的命名。 2017年本研究團隊在桃園大潭觀塘藻礁採集殼狀珊瑚藻樣本,以葉綠體psbA基因分析比對後發現6種殼狀珊瑚藻,分屬三個目六個不同的屬,分別為膨石藻、胞石藻、細枝藻(Leptophytum)、孔水石藻(Porolithon onkodes)、瑪格麗特石葉藻(Lithophyllum margaritae)及一種屬於軟石藻目中未知屬種的殼狀珊瑚藻。

  6. 可見淤沙對於桃園藻礁的影響相當大這也是具有活性的殼狀珊瑚藻僅能生存於有水環境的潮池或潮下帶的原因因為有水擾動底質較不會被淤沙覆蓋。 觀新藻礁保護區是生態熱點. 在2012~ 2013年橫跨一整年四季的研究中我們共發現12類大型藻類129種動物其中觀新藻礁保護區內北側的觀音藻礁具有最高的物種豐富度保護區內南側的新屋藻礁次之而位於大潭藻礁以北的觀音溪口及樹林溪口的藻礁物種豐富度最低。 後續海洋大學的研究中更進一步發現觀新藻礁的殼狀珊瑚藻至少有8種,包括膨石藻、中葉藻、哈氏石葉藻、石枝藻與孢石藻等,多是新種。 當時的藻礁生態系研究堪稱是歷來最完整的量化研究,現今看來仍是。 我們當時也利用先進儀器(微溶氧電極)測量觀新藻礁殼狀珊瑚藻之生產力,

  7. 生存於藻礁體內表層或孔隙內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其他以藻礁為生的藻礁生態系,具有生態功能藻礁的形成是石灰藻(泛指能固定海水中鈣離子而分泌石灰質造礁的藻類)因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經年累月堆積於硬基質上所形成的生物礁,其中以珊瑚藻最為普遍。 又分成有節珊瑚藻及無節珊瑚藻兩種。 台灣造礁者便是以無節珊瑚藻為主,通常包覆在硬地底質表面生長,形成層層白色硬殼的珊瑚藻,也就是一般所指的殼狀珊瑚藻。 根據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08)的鑽探報告,桃園生物礁最早7600年前開始發育,原本是珊瑚礁生長,直到約4500年前開始改. 地景保育通訊 51 2020.12. 8為藻礁發育。

  8. 大潭藻礁海域的二個測站可需列為長期監測熱點因為大潭藻礁海域不僅具有桃園藻礁海域較高的殼狀珊瑚藻多樣性及豐富度而且此海域與正在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相鄰另一方面白玉藻礁測站位於三接工程北側則可做為桃園藻礁生態長期監測熱點的對照組。 相關圖片. 桃園大潭海域紀錄到柴山多杯孔珊瑚分佈的地點. 相關附件. 成果報告 檔案下載:1215次. 回列表頁. 瀏覽人次: 29191人. 更新日期: 1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