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什麼是渡邊太太(Mrs. Watanabe)? 這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意旨透過借貸利率低的日圓兌換成外幣,再投資高收益的海外資產,賺取利差收益的炒匯散戶,這個名詞起源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由於渡邊在日本是常見的姓氏,而部分炒匯散戶是家庭主婦,因此《經濟學人》便將這些進行外匯操作的個人投資者稱為「渡邊太太」。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渡邊太太 (英語: Mrs Watanabe )是一個 經濟學 術語,指的是以進行 借貸 利率 低的 日圓 ,兌換成外幣後向海外 高利 資產 投資 做為 理財 持家手段的炒匯 散戶 。. 此名詞起源於英國《 經濟學人 》,由於 渡邊 是一個常見的日本姓氏,而有一部分炒匯散戶為 ...

  3. 2022年10月24日 · 日本炒作外匯的散戶被稱為渡邊太太」。 (路透) 日圓貶勢煞不住 失守150大關.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今年來由於美國接連升息導致美日利差不斷擴大日圓兌美元匯率續創32年新低如今150大關也失守可見貶勢似乎沒有任何趨緩的跡象日圓這波貶勢除了日本央行日銀/BOJ的利率政策可能也與日本的渡邊太太們有高度關聯。 什麼是渡邊太太(Mrs. Watanabe)? 這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意旨透過借貸利率低的日圓兌換成外幣,再投資高收益的海外資產,賺取利差收益的炒匯散戶,這個名詞起源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由於渡邊在日本是常見的姓氏,而部分炒匯散戶是家庭主婦,因此《經濟學人》便將這些進行外匯操作的個人投資者稱為「渡邊太太」。 日圓再創新低,10月20日跌破1美元兌150日圓。

  4. 2018年10月18日 · 1. 日元走勢晴雨表. 渡邊太太從事的是日元套利交易即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投資於收益率較高的國外債券或外幣存款只要日元不大幅升值就可賺取比較穩定的利差收益2003年上半年包括渡邊太太在內的日本個人投資者買下了2.7萬億日元的外國債券創下紀錄日美利差曾在較長時間穩定在5%2007年8月日元與澳元利差達到6%再加上日元貶值,「渡邊太太的收益相當可觀。 眾多手握家庭財政大權的日本家庭主婦,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方法實現著其家庭資產增值。 不過隨著日元的走高以及日本推出限制槓桿比率措施,這種低風險外匯套利的投資熱度遞減。 But,嘗到了甜頭,怎能輕易放棄。 2013年4月,巴西開啟了加息周期,截止2014年1月15日,巴西央行連續加息7次,基準利率高達10.5%。

  5. 2022年10月20日 · 渡邊太太英語Mrs Watanabe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那些以進行借貸利率低的日圓兌換成外幣後向海外高利資產投資做為理財持家手段的炒匯散戶此名詞起源於英國經濟學人》,由於渡邊是一個常見的日本姓氏而有一部分炒匯散戶為家庭主婦便以渡邊太太來稱呼這些進行外匯操作的個人投資者2007年2月全球股市暴跌當時外界認為就是渡邊太太造成的更被認為是比財務官更能對行情帶來影響力的存在備受關注

  6. 2022年10月20日 · 渡邊太太英語Mrs Watanabe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那些以進行借貸利率低的日圓兌換成外幣後向海外高利資產投資做為理財持家手段的炒匯散戶此名詞起源於英國經濟學人》,由於渡邊是一個常見的日本姓氏而有一部分炒匯散戶為家庭主婦便以渡邊太太來稱呼這些進行外匯操作的個人投資者。...

  7. 2020年9月15日 · 19695. 最近據彭博社報導疫情下大批日本人在家炒外匯”,保證金帳戶交易量大增日本的外匯交易量佔據全球三分之一而他們的外匯投資者也十分活躍其中以擅長外匯保證金交易著稱的渡邊太太佔據了日本外匯保證金市場近1/3的交易量曾一度引起全球關注1聞名國際的渡邊太太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家庭財富暴漲總額逾1500萬億日元約90.6萬億人民幣)。 其中,超過55%為現金及銀行存款。 “渡邊”是日本常見姓氏,20世紀90年代,為刺激經濟,日本長期實行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日本家庭主婦們通過借入低息日元,投資高收益率境外債券或外匯存款,套取利差收益。 她們被稱為渡邊太太(Mrs Watanabe),有時也被稱為“和服交易員”。

  8. 2023年12月15日 · 渡邊太太」(Mrs. Watanabe起源於經濟學人雜誌渡邊在日本是常見的姓氏在低利率時代許多日本家庭主婦為增加收入藉由炒匯儲蓄等理財工具增加收入。 後來成為形容透過借貸利率低的日圓兌換成外幣,再投資高收益的海外資產,賺取利差收益的炒匯散戶主婦。 2000年代初期,這些日本散戶成了在全球市場呼風喚雨的生力軍。 手握龐大資金的「渡邊太太」是否揮軍日本股市,引發關注。 根據《金融時報》 報導 ,日本家庭仍持有 2100兆日圓的金融資產,其中超過一半是現金和存款。 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的家庭分別持有 13% 和 31% 的存款。 報導指出,光是日本的現金儲蓄就相當於德國和印度的年度國內生產毛額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