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標題 [討論] 胡士托風波 DVD的導演講評 時間 Sat Jul 20 17:37:09 2013 我之前買了胡士托風波的DVD, 裡面雖然有李安導演的講評, 但是根本就沒有翻譯, 我英文又不好根本聽不懂 這樣正常嗎?

  2. 2009年10月13日 · 13 Oct 2009. 專訪李安胡士托風波全文版. 這篇李安訪談全文多了他對作者論的意見對影評的態度改變小說的作法以及電影切割畫面的技術思考或許能使大家對李安的創作心路有更多體會。 (攝影/劉信德) 有的導演風格鮮明但是你卻讓很多電影學者或評論家覺得困惑因為卻很難定義李安風格? 你希望後人如何看待或解釋你的作品? 答:我真的沒有風格呢,但是沒有風格是不是也一種風格呢? 就算是無招勝有招吧。 創作者其實就是去完成一個實例,讓人家去分析。 評論就是要去 DEFINE ,下定義和找觀點,結論,但是創作的人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3. 2009年10月12日 · :《胡士托風波運用了主角先有危機遇上轉機因而有了生機的好萊塢創作公式讓你更容易來說故事你怎麼看待好萊塢的形成及影響? 答:好萊塢的形成有其道理。 有人排斥好萊塢,為了反抗好萊塢,故意去創造另一種風格,其實也是一種做作。 任何一種「模式」或「公式」之所以形成,就是因為它「有用」。 電影是給人看的,創作者一定要跟觀眾溝通,不應該太天馬行空。 太怪異的個人化風格,就不易被人了解,一旦對方關機了,所有精心設計的潛藏訊息,別人就接受不到了。 例如,我偏好木頭框架的窗子,每次 都會被 太太罵,因為任何東西只要特殊,就是有毛病,鋁門窗雖然平凡,卻已千錘百煉,就是好用,拍電影也是一樣,不是反好萊塢就是對,就是清高,就容易變成另一種限制,另一種不清高。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胡士托風波 》(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 喜劇 電影,講述1969年的 胡士托音樂節 ,由台灣 導演 李安 執導。 詹姆斯·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英語:Elliot Tiber)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英語: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5. 胡士托風波. 《 胡士托風波 》(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 喜劇 電影,講述1969年的 胡士托音樂節 ,由台灣 導演 李安 執導。. 詹姆斯·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英语:Elliot Tiber)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

  6. 胡士托風波卻沒有明顯地如此發展主角確實有目標也遭遇困難但本來看似不免周旋一陣子的問題竟然在簡單的步調下迎刃而解

  7.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自傳胡士托風波」,主人翁艾略特泰柏Elliot Tiber面臨著人生低谷與家庭危機回到故鄉的他肩負著振興家族事業與小鎮經濟的使命而靈機一動包下胡士托音樂節便是扭轉一切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