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3月1日,主持舉行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決議:行政院長 宋子文 辭職照准;兼任行政院長, 張群 任行政院副院長 [53]:8298;中央政治大學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兼任校長 [53]:8300。. 放棄全面進攻,改為 重點進攻 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 ...

  2. 2024年10月27日 · 蔣統治中國大陸近20年後,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帶領 中華民國政府 和 中國國民黨 遷往臺灣,並在復任總統後於 臺灣 進行 統治,直至1975年過世 [7]:456。 稱呼. [編輯] 家庭背景. [編輯] 主條目: 蔣中正家族. 清朝 光緒 十三年 農曆 九月十五日(公元 1887年10月31日),蔣生於 浙江 奉化 溪口鎮 武嶺 玉泰鹽鋪 樓上 [11]:70。 蔣自稱是 後梁 明州 評事 蔣宗霸 及 宋代 光祿大夫 蔣浚明 後人 [29]:2。 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 蔣斯千,字玉表;父親 蔣肇聰, 齋號 肅庵,或字肅菴;母親 王采玉 [11]:70。 蔣家地產30畝地,包括山麓竹林、梯田和茶園,使蔣家成為溪口鎮五大首富之一 [20]:27。

  3. 首先,在蔣家的族譜上,既沒有蔣介石,也沒有蔣中正,而是叫蔣周泰。 因為按照蔣家的族譜,蔣介石是「周」字輩,便取名為「周泰」。 難得一見的蔣介石的書法,既如其人,字如其名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主要著作
    • 人物家庭
    • 名號稱呼
    • 人物評價

    蔣中正一般指本詞條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中文名:蔣中正

    •外文名:Chiang Kai-shek

    •別名:蔣介石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奉化縣溪口鎮

    早年經歷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 1906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1910年冬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 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權力中樞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他相繼擔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並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 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定。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

    軍閥混戰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 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 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 1931年底辭國民政府主席職後,於次年初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產党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徵到達陝北的紅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台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在台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言論彙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個人婚姻

    蔣介石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後,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後收養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後來隨蔣緯國到台灣養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瑤光,小名陪陪。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於上海結婚。

    家庭成員

    蔣介石名下有兩個兒子,長為蔣經國,次為蔣緯國(身世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蔣經國與蔣方良夫婦有三子一女,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此外還有蔣經國與章亞若生下的一對孿生兄弟章孝嚴和章孝慈。 家第四代子孫目前大多從商或學習藝術,在文化、藝術界發展,幾無人涉足政治,除了蔣孝嚴、章孝慈子女留在台灣工作學習之外,其他的子孫大都散居海外。

    蔣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蔣氏領導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蔣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

    由於蔣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早年黃埔畢業的國、共軍官皆稱他做“蔣校長”、“校長”。由於對國軍建設和發展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中華民國國軍之父”的稱呼。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暱稱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而現在的紀錄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為他的英文名稱。

    中國有“蓋棺論定”之說。人死之後,其歷史地位基本就確定了。但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蓋棺”而不能“定論”,蔣介石即為一例,在他過世之時,海峽兩岸對他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他過世30多年了,無論在政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台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評價)

  4. 2016年4月4日 · 在40年前的台灣,蔣介石被稱為蔣中正,是「民族救星」、「世界的偉人」。 去世之後,國民政府為了紀念死後被稱為「先總統蔣公」的「豐功偉業」,號召台灣全民捐款興建了如今矗立在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 逝世與崩殂. 4月5日,台北市的天氣並不好,到了傍晚突然風雨交加,接著傳出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叫做「理教總公所」的台北西本願寺木造正殿被大火燒燬,後來被說成是「天有異相」、所以「偉人崩殂」。...

  5. 2017年11月6日 · 台灣戒嚴總共38年而蔣介石執政就佔了其中的26個年頭,自然當後世對當年台灣戒嚴時期究責的時候,矛頭就指向了蔣介石,而資料與紀錄常年地被 ...

  6.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譜名周泰,學名志清。 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政要、軍事指揮官。 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

  7. 其他人也問了

  1. 蔣中正為什麼叫蔣介石? 相關

    廣告
  2. 賣舊古董立即洽詢!書法、舊鐘錶、花瓶等皆可免費估價,高價收購! 百貨皆買萬物皆賣!鑒定買賣于右任、張大千、孫中山…書法字畫墨寶,歡迎來電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