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life.fhl.net › cgi-bin › rogbook【深角度】專欄

    最近(註)讓演藝圈鬧熱滾滾的「楊蕭對決」事件與「年齡造假」等衍生新聞,讓我想起不少與懷舊及媒體批判相關的電影。 首先是勞勃瑞福1994年導演的「益智遊戲」﹝Quiz Show﹞。

  2. 台灣影視界開始不耐長久以來沉悶制式的商業電影,年輕的導演紛紛轉向文壇取經。 一個重要的轉折是:1981年,張艾嘉在台視製作「十一個女人系列」單元劇,選中作家隱地編的《十一個女人》,選擇宋存壽、劉立立、張艾嘉、柯一正、楊德昌、張乙宸、李龍、傅維德、董令狐等導演,把十一個短篇小說一一搬上螢光幕,並大膽選用了許多新演員。 《遠見雜誌》看到這一現象還點出了結論:「十一個女人電視節目,引進的許多新導演,後來成了台灣新電影浪潮的主流。 」而當時楊德昌展露頭角的第一部影片便是《浮萍》。 另一方面,台灣電影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和《小畢的故事》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其自然寫實的風格和文學表現的特質,在在劃分了新舊電影的區別,於是遂有「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呼聲產生。

  3. 提供各種藝文評論、專題研究、主題企畫及線上討論區、課程之專業藝術人文網站。. 包含有文學、電影、音樂、藝術、人文、趨勢文化、藝文創作等主題專區;以及讀書會、網路社群、廣播、影音等線上課程,和科技與藝文生活討論區論壇,給予心靈豐富的 ...

  4. 比較:二十世紀的兩段藝術家之愛. 當夏卡爾畫「蓓拉」(1917年)這張畫的時候,他用了非常誇張比例,蓓拉是一個非常雄偉、居高臨下的姿態,下面有一片綠色的樹林,在這片樹林當中可以看到夏卡爾跟他們的女兒艾達(Ida Chagall)。. 如果我們再去看西方的 ...

  5. 侯孝賢,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多次世界影評人共同選出來最 重要的世界導演之一。 對於西方的評論界而言,侯孝賢獨樹一格的美學風格,混 雜了東方式的內省與凝練;以及對台灣的評論界而言,侯孝賢不止是帶領了一個 世代的創作者離開老舊通俗劇的窠臼,而且他不斷地對台灣過去的歷史挖掘和反 省,更為年輕一代觀眾提供認識台灣過去和現在的機會。 由於他的努力(包括作 品及言論),台灣電影終於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晉升入「藝術」的範疇,並且 在世界影壇奪得一席之地(頁3-2)。 寫實的美學風格. 與新電影未崛起之前的台灣商業主流電影相比,侯孝賢的美學觀是具有突破 性,並且深刻反映中國傳統的人文藝術和情感表達。

  6. 作者:董啟章. 書名:安卓珍妮.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社. ⊙女性主義文本. 《安卓珍妮》是一篇讀起來愉悅舒暢的中篇小說,女主角為了追尋傳說中不需仰賴雄性便能繁衍生殖的班尾毛蜥(名為安卓珍妮),獨自一人住到山間木屋裡,在「生物學文獻的描述」和 ...

  7. 書名:沈靜的美國人. 作者: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出版:時報2001. 「沈靜的美國人」一書談的是:對人性抱持過度簡單而概括看法的理想主義者,其至終造成的邪惡,不比最初便為惡之人,要來的少 。 因此主角用了詩人拜倫之語來畫龍點睛:「不管是為了屠殺,或是為了拯救靈魂,一切都始至善意。 弗勒和派爾兩人之間,恰好是典型的葛林式人物對比。 在葛林筆下的人物,總不是截然二分為善與惡、黑與白的兩面;而往往是呈現著頹廢虛無,與理想使命的對比。 頹廢虛無者,總有其 可憫之處——他原本也曾充滿理想使命的,變成如今的局面,終究是有過一番心路歷程:多半是跟經歷二次大戰以來的任何一種戰爭有關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