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觀自在菩薩
    • ㄍㄨㄢ ㄗˋ ㄗㄞˋ ㄆㄨˊ ㄙㄚˋ
    • 釋義:
    • 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參見「觀世音菩薩」條。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由. jessie 焦潔西. - 2022 年 5 月 6 日. 0. 5226. 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的意思是甚麼呢觀音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 觀音菩薩聞世間苦難音聲哪裏有眾生需要他菩薩就隨處示現根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化身,遇難眾生只須稱念其名號,菩薩便會前往救度痛苦的眾生。 不少觀音菩薩聖像都是手持楊枝淨瓶,象徵菩薩遍灑甘露,使世界清涼,眾生消災免難。 「觀自在」的意思是甚麼呢? 「觀自在」的名字,取自《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3. 2011年3月7日 ·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觀照境界,你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 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錢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偏偏人在世間上,「有」就是有罣礙,就是有煩惱,因此有許多人有金錢「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愛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

  4. 2020年3月9日 · 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法師又指,觀自在有兩種意思︰「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 《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最近武漢肺炎疫情擴散至全球各地,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演慈法師誠邀大家,一同向觀音菩薩祈願,迴向世界各地的疫情早日止息。 演慈法師邀請我們觀想觀音菩薩遍灑甘露,驅走病毒,並虔誦《心經》、《大悲咒》或「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祈求觀音菩薩慈悲護祐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平安。 延伸閱讀: 何以畫佛? 隨《千手觀音》學習佛畫創作 體悟畫師赤子初心. x. 標籤 : 觀自在, 觀音菩薩. 分享:

  5. 2024年4月25日 · 唐代 玄奘 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觀自在菩薩」。 「Avalokita」,「iśvara自在」,意為觀照自身本性皆空而得自在者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 般若心經 》。 [2]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 李世民 的 本名 當中有個「世」字,為了 避諱 ,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也有說法認為「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 唐代 清涼澄觀 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

  6.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這裏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 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 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 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 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答錄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 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於是就吸收了。 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 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

  7. 2021年10月5日 · 一種解釋的角度是指名為觀自在菩薩的這位菩薩就是民間俗稱的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另一種意義是指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自在的任何一位菩薩甚至眾生透過修行也能成為這樣具有完美智慧的菩薩接下來總長度只有260字的心經》,就由各段經文一層又一層由淺而深有條有理地闡述眾生如何了悟生命的本質從解析人生觀宇宙觀」,從學習菩薩的境界佛陀的境界」。 它可以說是架構嚴謹、言簡意賅的一部經典。 雖然是從佛教傳出,但普遍於民間,而且說的不只是佛教的教義,更可以應用為人生的態度、處世的哲學。 「觀自在菩薩」既是典範、也是祝福。

  8. 唐代 玄奘 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觀照自身本性皆空而得自在者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 般若心經 》。 [2]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 李世民 的 本名 當中有個「世」字,為了 避諱 ,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也有說法認為「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 唐代 清涼澄觀 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