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日 · 因此居家內要隨時準備好緊急避難包原則上就是找一個質輕容易取用物品的雙肩背包再準備從住家出發到避難場所及避難初期可能會需要的物品像是緊急糧食飲水禦寒保暖衣物醫療及清潔用品等如家裡有嬰幼兒則放尿布奶粉奶瓶濕紙巾等物品準備時也可與家人共同討論考量每個人的不同需求每個人都應該要準備1個緊急避難包備妥之後在背包外標註更新日期以提醒記得每半年檢查一次緊急避難包除確保物品無損壞遺漏或已屆使用期限需替換之情形。 消防署也提醒,應從官方的公告管道獲得正確的資訊與情報,例如中央氣象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災害情報站或消防署臉書粉絲團等政府官方管道,獲取最新災情資訊。 今(3)日7點58分,台灣發生全台有感地震,芮氏規模達到7.2,位置北緯23.7.

  2. 2020年6月24日 · 內政部表示火災預防平時就要做好準備千萬不可疏忽大意務必遵守用火電3習慣及防火逃生4對策共7要點以確保居家安全。 「3習慣」,就是平時養成「電氣使用安全」、「抽菸安全」及「爐火烹調安全」,包括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濕污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不使用無商品安全標章的電器、人離火熄及絕不在床上吸菸。 「4對策」,就是「裝置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設置滅火器」、「使用耐燃材料及防焰製品」及「建立近鄰協助體制」,以利火災時能即早發現、撲滅或避免延燒,並透過鄰居間互助,幫高齡或行動不便者逃生。 火災逃生6要訣. 過去訪間流傳遇到火警找濕毛巾遮口鼻、用塑膠袋套頭、躲在浴室等,都是錯誤的逃生觀念,若不幸遇到火警,請記得「5不1原則」的應變逃生6要訣:

  3. 2023年4月25日 · 內政部表示火災預防平時就要做好準備千萬不可疏忽大意務必遵守用火電3習慣及防火逃生4對策共7要點以確保居家安全。 「3習慣」,就是平時養成「電氣使用安全」、「抽菸安全」及「爐火烹調安全」,包括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濕污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不使用無商品安全標章的電器、人離火熄及絕不在床上吸菸。 「4對策」,就是「裝置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設置滅火器」、「使用耐燃材料及防焰製品」及「建立近鄰協助體制」,以利火災時能即早發現、撲滅或避免延燒,並透過鄰居間互助,幫高齡或行動不便者逃生。 火災逃生6要訣. 過去訪間流傳遇到火警找濕毛巾遮口鼻、用塑膠袋套頭、躲在浴室等,都是錯誤的逃生觀念,若不幸遇到火警,請記得「5不1原則」的應變逃生6要訣:

  4. 2019年10月25日 · 1-遇到火災會躲進浴室避難. 2-不能往下懂得變通改往上跑. 3-遭遇濃煙濕毛巾摀口鼻逃生. 你會如何選擇?. PS.只要一般不是違法隔間木門,實心木門可以達成安全目標。. 分享文章:. 火場上最大殺手是「濃煙」而非火 大部分火場罹難者是濃煙嗆昏死亡而 ...

  5. 2018年2月8日 · 跟小雀信一起著手準備避難包! (製圖/郭怡君) 地震帶、土壤液化、盆地效應. 其實在2016年台南強震發生後,土壤液化的問題就隨之浮上檯面,當時台北市工務局就公布台北市土壤液化潛勢圖,發現台北市高、中度液化區佔26.1%,其中包括著名地標如101大樓、台北車站、逛街鬧區西門町、忠孝東路、信義路沿線等通通在中、高度液化潛勢區「榜上有名」。 對於李鴻源這番分析,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8日)受訪時直言,「差不多,這以前就估計過了」,若以前年南台大地震來說,發生在台北市將會有4千棟建築物倒塌、死傷6萬人,也因此,台北市都市更新是務必要做的事。 此外,柯文哲也強調,不僅僅是土壤液化的問題,包括地震帶分佈也有請市府相關單位瞭解,有許多都市防災計劃都在進行中。

  6. 2022年5月2日 · 台灣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 唯一解方是透過數據分析及早做好防災準備. 極端氣候. 分享文章: instagram. 科技大觀園 2022-05-02 12:01. 陳宏宇認為地方政府應積極與在地學研單位合作,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的數據為基礎,借助在地學研人才的力量進行災情分析和預測。 (圖片來源/陳宏宇教授提供,科技大觀園授權轉載,下同) 近年來,全球各國頻頻出現極端氣候,2021 年 7 月,西歐降雨量創紀錄並引起洪水爆發,導致多條河流決堤。 2022 年 2 月,日本北海道部份地區的積雪量超過 100 公分,寫下從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7. 2020年4月27日 · 蔡宗翰曾在TED分享火災發生時,民眾最常會有的三個誤解,分別為,「躲進浴室」、「往上逃生」、「用濕毛巾」。 為何不能躲進浴室? 因為浴室塑膠門一遇到熱就會融化,濃煙進入一瞬間窒息而死。 大部分罹難者第一時間就是躲進浴室為了取水方便,但大部分罹難者都是被濃煙中的毒氣嗆昏致死,而不是活活被燒死。 至於不能往上逃生則是因為,當火災發生時,濃煙會以每秒3到5公尺的速度上升,甚至在安全梯間因煙囪效應加速竄升,濃煙上升速度,比人逃跑還要快。 這時不要冒險穿越濃煙,能做的就是趕緊關門等待救援。 最後,濕毛巾摀住口鼻其實擋不住濃煙毒氣,這時應該挑選有窗戶的房間避難,開窗可試著將濃煙排到戶外,增加救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