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又稱「偃月形餛飩」。 百餃園的229種水餃,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 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這種寫法,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 餃子傳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 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 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 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 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 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明代的書籍也證實了這點。 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2. 餃子的起源在中國人心目中餃子是過年的代名詞一到過年餃子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食物。 這些餃子不僅製作工藝考究,而且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味美溢香,說起來更是各有典故。

  3. 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 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 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另說:春秋時期的水餃在東夷地區薛國(今山東滕州)墓葬中發現,說明這種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 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餃子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

  4. 此條目介紹的是一種食品。 關於其它用法請見「 餃子 (消歧義) 」。 一個剛包好的餃子,皮上還帶著點麵粉以防止下鍋前互相黏連. 餃子 ,是一種以薄麵皮包餡的食物。 在東亞地區其形如半月或元寶,可以製作成蒸餃、煎餃或湯餃。 餃子也是 華人 在 農曆新年 和 冬至 等 節日 的重要食品,在中國北方可做為全年食用的主食之一 [1] ,東亞的餃子通常由碎肉和蔬菜餡料包裹成一片薄生麵團後包好捏緊,包好的餃子可以拿來製作成蒸餃、煎餃或湯餃 [2] ;歐美地區的餃子則是截然不同樣貌。 名稱 [ 編輯] 由於「扁食」「餃子」「角子」在指稱對象、來源和語音上的糾葛和構詞的差異,有部份漢語語言把三者精細區分。

  5. 2022年1月31日 · BBC Chinese. 傳統中國餃子一般是煮餃但日本人更喜歡煎餃。 日本餃子. 首先,我們從中國的亞洲近鄰日本說起。 日本的餃子叫Gyoza。 同中國餃子相比,日本餃子相對來講比較細長,通常用小麥麵粉做皮,餡通常有肉、蔬菜以及魚肉等。 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稱,二戰期間許多駐扎在中國的日本兵開始熟悉這種中式美食,回國後把中國餃子的製作方法帶到日本,並讓這種美食在日本流行開來。...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8年8月17日 · 在台灣一般家庭或外食族大多把餃子當作一種菜麵合一的簡便主食因為是有肉有菜有澱粉的一餐但餃子其實不只是一種料理一種填肚子的主食在餡料選擇的象徵意義上更是庶民文化的積累例如芹菜餡的餃子就是勤財餃代表對財富的勤奮韭菜餡即久財之意祈求長久的財富白菜餡指得是百財酸菜是算財魚肉餡就是年年有餘的餘財餃。 餃子對北方人來說實有無可取代的意義。 相傳餃子古名「嬌耳」,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是被當作一種藥用食療品。 東漢末年著有《傷寒雜病論》的醫學家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準備告老還鄉的冬天,看到許多流民飢寒交迫難抵酷寒,連耳朵都生了凍瘡, 妙手仁心的他想了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把羊肉與祛寒藥物放在鍋裡同煮,熟後撈出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後下鍋煮熟讓大家分食,稱之為「祛寒嬌耳湯」。

  8. 2021年5月16日 · 以麵皮包裹著內餡的餃子在華人飲食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東亞地區經常可見各種烹調方式的餃子煮等皆有雖說如此餃子並不是華人獨有的食物世界各個地方也有類似餃子的食物不僅形狀大不同餡料口味也依據地方飲食習慣發展出獨特的風味這篇文章帶你認識 14 個國家的餃子和說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Glossika 線上語言學習工具 (@glossika_taiwan) 以下帶你認識 14 個不同國家的餃子: 1. 日本 - ぎょうざ (Gyoza) ‌日本的餃子一般都是煎的,裡頭也是包絞肉,通常採單面煎,餃子底部口感酥脆。 日本人不會把餃子當作是主食,而是配菜,蘸料為醋、醬油、辣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