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曉風 (1941年3月29日 — ), 筆名 曉風 、 桑科 、 可叵 ,籍貫 江蘇 銅山 ,生於 浙江 金華 ,成長於 臺灣 臺北市 、 屏東縣 。 畢業於 東吳大學 中文系,曾任教於東吳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 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 曾當選 立法委員 ,後辭職,現為 親民黨 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經歷 [ 編輯] 張曉風呼籲政府不要毀壞202兵工廠綠地. 出生於 浙江 金華 ,八歲隨父母遷台,畢業於台灣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任教 東吳大學 、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她是 中山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 吳三連 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2. 張曉風 (1941年3月29日 — ), 筆名 曉風 、 桑科 、 可叵 ,籍貫 江蘇 銅山 ,生於 浙江 金華 ,成長於 臺灣 臺北市 、 屏東縣 。 畢業於 東吳大學 中文系,曾任教於東吳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 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 曾當選 立法委員 ,後辭職,現為 親民黨 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經歷[编辑] 張曉風呼籲政府不要毀壞202兵工廠綠地. 出生於 浙江 金華 ,八歲隨父母遷台,畢業於台灣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任教 東吳大學 、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她是 中山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 吳三連 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3. 张晓风 (1941年3月29日 — ), 笔名 晓风 、 桑科 、 可叵 ,籍贯 江苏 铜山 ,生于 浙江 金华 ,成长于 台湾 台北市 、 屏东县 。 毕业于 东吴大学 中文系,曾任教于东吴大学、 香港浸会学院 、 国立阳明大学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说、戏剧、杂文。 亦关心国文教育、环保。 曾当选 立法委员 ,后辞职,现为 亲民党 环保、文化高级顾问。 经历 [ 编辑] 张晓风呼吁政府不要毁坏202兵工厂绿地. 出生于 浙江 金华 ,八岁随父母迁台,毕业于台湾 东吴大学 中国文学系。 曾任教 东吴大学 、 香港浸会学院 、 国立阳明大学 。 她是 中山文艺奖 、 国家文艺奖 、 吴三连 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十大杰出女青年。

    • 生平
    • 編導演作品
    • 外部連結

    馮翊綱1964年出生於高雄市左營區眷村,籍貫陝西省。他擁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藝術系學士及碩士學位。 早年加入甫創立的表演工作坊,首件工作是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原創劇本出版前,進行逐字手工抄寫。接著多次參與集體即興創作、演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意外死亡(非常意外)》、《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推銷員之死》、《戀馬狂》、《我和我和他和他》、《紅色的天空》、《又一夜,他們說相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93年版、《暗戀桃花源》99年版。 2008年,主演精裝巨著《寶島一村》,出身眷村的原生緣份,將來台老兵的形象,相貌音容刻畫鮮活,廣受好評。其後演出賴聲川的旅行自傳《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詮釋作者意識深層的奔放享樂企圖,同時憂患於親人分崩的焦慮,亦廣獲各方好評。 馮翊綱的劇本多以歷史...

    相聲瓦舍

    自相聲瓦舍成立以來,舉凡瓦舍作品、編劇、導演均出自馮翊綱。劇本、著作、專輯列表如下: 1. 2012年,於《宋百百的演藝人生》再度詮釋經典段子《黃鶴樓》,精湛演出獲得廣大迴響,更獲得外籍人士大力讚許「可學習中華文化的好戲」。 2. 2011年,受邀前往北京、上海演出《東廠僅一位》深受喜愛,隔年5月再度受邀前往上海演出。 3. 2010年,推出全文本創作《惡鄰依依》,以暗喻、明喻闡述故事主軸,新戲推出即受到觀眾熱烈討論,讚譽此一作品不僅讓人深慮、醒悟,更道出「如果愛可以無私,那麼依依的命運應該可以更美」等省思話語。同年,由聯合文學出版「瓦舍小品」、「惡鄰依依」,其中「惡鄰依依」收錄《兩光康樂隊》、《惡鄰依依》演出劇本。 4. 2010年,受國立故宮博物院邀請,參與故宮新韻演出《又一村》,妙筆生花地將故宮珍藏文物、歷史典故融入劇本。 5. 2009年,撰寫以國軍藝工隊為主題的《兩光康樂隊》,由於內容以詼諧、幽默口吻述說歷史,使莘莘學子朗朗上口讀古今,因此編輯於高中教材。同年,於聯合文學出版「狂言三國」,收錄《蔣先生,你幹什麼?》演出劇本。 6. 2007─2008年,推出相聲瓦舍20...

  4. 國立臺灣大學. 1945年12月15日,經 國民政府 行政院 院會決議,教育部令國立臺北大學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同時依中華民國大學制度,將帝大時期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加上理、醫、工、農共6個學院、22學系 ...

  5. 中國文化的「復興」,是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並非中國文化的復古」 (2) 顧獻樑 1935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3),一生為推廣藝術教育不遺. 餘力,是一位藝術教育的實踐者和美育的播種者。. 1960年他自美返台後,二十年期間都在全台各公私立大學 ...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文科 ,臺灣 中等教育 共同課程之一。 在 臺灣教育改革 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語文領域」。 國文課程,採用 國語 授課,以教授 中文 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 應用文 」、「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 早期國文課本,由 國立編譯館 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 臺灣書店 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台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課程沿革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