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7年1月29日 ·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時,他才二十歲,卻是協中最活躍的一員。 高等師範畢業回台後,擔任《台灣民報》記者,經常撰文批評時政。 一九二六年,文化協會分裂前夕,在新竹召開第六次定期總會,有人擬案修己章程,總長林獻堂指定的八名起草委員中,即 ...

  2. 2007年4月16日 · 「天地之間皆文章,放心下筆大是好。 寫作無須講道理,文章裡自有道理。 人生直面以對,無須迴避,人的感情均相同,凡人罷了,若顧忌太多,心手放不空。 」…阿盛談寫作. 作家阿盛於1981年以《唱起唐山謠》崛起於文壇,人稱「散文阿盛」。 1991年推出長篇小說《秀才樓五更鼓》,打開了另一個「小說阿盛」的稱號。 每逢出手必定不凡的阿盛,後來在1994年辭去了16年資歷的媒體工作,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講堂,經營散文寫作私淑班,13年下來桃李滿天下,部分更躋身於新生代文壇作家之列,如此默默辛苦興學,再創「文學教育家阿盛」的稱號。 ‧文人首創寫作私淑班.

  3. 2011年11月13日 · 1980年導演李行執導拍攝電影「原鄉人」,由當紅的秦漢、林鳳嬌主演,當時之所以對此片印象深刻,並非由於劇情本事或演員的高知名度,而是鄧麗君娓娓唱出的那雙展翅高飛的翅膀,悠揚地於心靈想像世界裏展現一幅無垠自在的天空。 接觸文學開始創作後,終於認識了臺灣前輩作家鍾理和,並堅持認為作家當如是死去──手中執握著筆,在未能完成的稿紙上咽下最後一口氣──那對作家而言,是最崇高的葬禮,然非輕易人能得享如此禮遇的。 鍾理和的一生,就物質生活及生平境遇上,極少快樂或舒適,他的靈魂裏除了摯愛的妻外,就只有文學了。 或許他是個不適任的父親,但在他寫給亡子的「野茫茫」裏,我每讀必泣,剛硬的印刷字體在淚水和面紙底下滿溢悲悔深沉的愛與懊惱,誰還能無情地指責他呢? 「我們誰也不安慰誰。

  4. 2007年8月21日 · 60年代——現代主義小說 . 1960年,以白先勇為首的一群年輕作家,因不滿反共文藝與鴛鴦蝴蝶派小說,但在寫作傳統上又無法與五四文學接軌,因而繼紀弦《現代詩》之後,再度提出移植歐洲現代主義的主張,並創刊《現代文學》雜誌,響應的作家有王文興、陳若曦、歐陽紫、李歐梵、王禛和、杜國清等人。 在《現代文學》發行的五十一期(1960~1973年)中,培養了許多活躍至今的作家,如黃春明、七等生、李永平、施淑青、李昂、陳映真、林懷民等人。

  5. 2007年5月9日 · 「溫州街到溫州街」是林文月非常著名的一篇散文,這篇相當長的散文寫朋友之情、師生之情,在平淡中見真情,深刻而動人。 文章從林文月的兩位老師:鄭騫先生和臺靜農先生都住在溫州街開始寫起,寫他們相交數十年的友誼,也寫他們年邁之後,因為行動不便,彼此不能經常到對方家拜訪的惆悵。 以下摘錄文章中描寫鄭先生出了新書,林文月載老師到臺先生家送書的一段描述。 原文: 車轉入溫州街十八巷時,遠遠便望見臺先生已經站在門口等候著。 由於我小心慢駛,又改道耽誤時間,性急的臺先生大概已等候許久了吧? 十八巷內兩側都停放著私家小轎車,我無法在只容得一輛車通行的巷子裡下車,故只好將右側車門打開,請臺先生扶鄭先生先行下車,再繼續開往前面去找停車處。

  6. 2011年5月5日 · 碰到這種重要的大場面,fly手機的照相功能就完全派不上用場了,幸好優秀的同學們有備而來,紀錄了這場難得的文藝盛宴!.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中國文藝協會3日舉行「民國100年五四文藝節慶祝大會暨文藝獎章」記者會,由詩人周夢蝶、藝術家李義弘 ...

  7. 2008年6月4日 · 本屆文薈獎的舉辦,依舊秉持著多年來不變的精神,期望透過活動的舉辦與廣宣,邀請更多全國身心障礙者,勇敢的站出來表達自己,成就自我價值,從中接受肯定與榮耀。 也期待「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的精神和意義,受到身心障礙者與一般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迴響,讓文薈獎的精神象徵與社會價值, 永久流傳於溫暖人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