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7日 · 中國最新一波封城中,最大城市是位在西部擁有1300萬人口的西安。 它對製造業的重要性,雖然比不上2020年最先爆發疫情而封城的武漢;但西安有的工廠,卻是負責生產智慧手機用晶片、汽車零件及其他產品,供應對象遍及全球和中國品牌。 韓國的三星(Samsung)和美國的美光(Micron)在西安受封城影響的工廠,是生產智慧手機、個人電腦(PC)和伺服器所需DRAM及NAND記憶體晶片。...

  2. paper.udn.com › udnpaper › PID0001聯合電子報

    義大利總理孔蒂在當地時間八日凌晨二時許宣布,為防堵新冠肺炎蔓延,即日起封鎖以米蘭為首府的整個倫巴底大區、威尼斯附近的威尼托大區部分區域和其他十一個疫情嚴重的省分,直到四月三日。

  3. 2022年1月4日 · 西安因疫封城至今將滿13天,曾任調查記者的中國獨立媒體人江雪記錄封城前夕至3日見聞、筆鋒直率犀利的「封城十日」今天發表,...

  4. 2022年1月11日 · 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 中國大陸兩個月來第二個城市封城. 中國大陸河南省中部一座擁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封城,這是兩個月來第二個城市封城。. 圖 ...

    • 疾病統一世界
    • 疾病全球化下的不平等:洗手是一種特權!
    • 隔離、檢疫所、疾管局,都很「老派」
    • 防疫的歷史淵源:什麼變了?什麼始終如一?
    • 「佛系防疫」背後的自由主義傳統:英國今昔
    • 古今省思:恐懼、想像與衝突
    • 疾病史研究的啟發:人類是否不斷重複?

    1492年8月3號夜晚,正要從西班牙出航的哥倫布大概沒想到,這趟茫茫的旅程除了即將打破舊世界想像,同時,天花、麻疹、結核病等疾病,也將跟著探險隊「登入」世界彼端。 早在麥當勞、星巴克、好萊塢電影成為「強勢語言」之前,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已經隨著人類的貿易、戰爭與頻繁遷徙,悄悄「非武力」佔領全球。這是歷史學者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提出的概念──疾病統一世界。 李尚仁提到,無論是十七、十八世紀黃熱病大流行、十九世紀的霍亂,都能看到病菌跟隨著殖民者、軍隊、貿易商,從原先流行地區往外擴散,許多風土病因此成為全球流行病。 以惡性瘧疾為例,原本盛行於熱帶地區。由於北美蔗園擴展、勞動人力不足,大量黑奴被運往美洲大陸,帶有瘧原蟲的患者與瘧蚊,便無聲無息地跟隨奴隸登上輪船,...

    疾病全線攻佔世界,但世界真的被疾病「統一/同一」了嗎? 看看全球現況,只能說一樣病毒百樣情──面對來勢洶洶的Covid-19,亞洲國家瘋搶口罩、歐美民眾則視戴口罩為趴趴走的病人;有的國家強力封城,也有地區佛系抗疫。(推薦閱讀:為何要美國人戴口罩這麼難?歷史糾結:不自由,毋寧死) 被疾病急速統一的世界,彷彿又劇烈分化。李尚仁以歷史學者阿諾(David Arnold)「對統一論的反擊」觀點,進一步說明,懸殊的貧富差距、醫療資源、對抗疾病的能力,導致同一種疾病在世界各地,呈現迥異的影響。甚至,疾病還可能加劇各國間的分化與不平等! 例如,伊波拉病毒大舉肆虐非洲時,死亡率超過七成。雖然美國、歐洲也有醫療人員在疫區染疫回國的案例,但病毒很快就被這些相對富裕、醫療完善的國家擋下。「醫療資源造成的疾病差異化...

    對戰瘟疫,抗原PCR檢測、快篩、病毒基因定序是時代新武器,但有更多大家熟悉的抗疫手法,其實相當古老。 1347年黑死病大爆發,瘟疫以地中海西西里島為起點,隨著貿易路線往法國、英國蔓延,奪走歐洲至少1/3人口性命。此後每隔幾年,瘟疫便捲土重來。 當時地中海城邦認為,瘟疫是被外地人帶進來,拉古薩共和國(位於今日的克羅埃西亞)率先頒布「檢疫」規定。貿易船隻必須停泊隔離三十天才能上岸,後來又延長為四十天。 「隔離所」(pest house)也在法國亞維儂誕生,教會搭蓋簡單的小木屋,專門收容隔離染病者和可疑病患,阻絕疾病擴散。另外,義大利城邦開始設置檢疫單位,訂定法令整治城市環境,例如:規定墳墓距離、屍體埋葬深度、監獄人數、進行清潔檢查等等。 地中海城邦一系列的疫病管理,可以說是現代國家介入公共衛生的...

    李尚仁提到:「人類對付疫病,技術會不斷更新,但許多觀念原則是一樣的,有其歷史脈絡。」 在中古時期,沒有病毒、細菌、病媒蚊的微生物概念,但人們透過經驗觀察、實作操練,逐漸摸索出防治策略。換句話說,武器簡陋,守備心法卻隱約相似。好比,拉長時間、空間管控,就是不變的核心原則。演變至今日,又再衍生出居家隔離、負壓病房、封城等各種現代化形式。 社交距離也有「古代版」。室內1.5、室外1公尺,在十六世紀,則是「一根拐杖的距離」。米蘭主教規定神職人員必須隨身帶著拐杖,神父與信徒隔著拐杖之遙互動。 疫調追蹤,同樣自古承襲。黃熱病本來是熱帶疾病,十九世紀中卻在溫帶的英國威爾斯爆發一場疫情,當地展開排查,一路追追追發現,瘟疫是在一艘船隻抵達後發生。當時的人完全不清楚黃熱病的真正病原,但仍能透過疫調追蹤找出感染源...

    要不要普篩?集中或居家隔離?何時封城?今日防疫策略之爭,時刻上演。從中國大陸的強力封城,到起先不想封城而被戲稱為「佛系防疫」的英國,李尚仁認為,這些現象展現了各地面對疾病的反應。由歷史的角度來看,亦呈現各國社會文化傳統,以及對「傳染」立場的不同。 疾病是否會「人傳人」?微生物學問世之前,有兩派陣營。「接觸傳染派」認為,疾病來自某種類毒素,會因為接觸病人、衣物、貨物進入體內,造成身體病變敗壞。光譜另一端主張「空氣傳染」,生病是遭瘴氣汙染,髒汙的環境是病源。 兩種傳染概念衍生出不同的防疫方式,前者主張隔離檢疫,後者傾向整治環境清潔的公共衛生作法。英國是公衛派,通常較不支持隔離檢疫制度。(推薦閱讀:英疫情直擊:防疫政策髮夾彎,與喝烈酒殺毒的民情) 李尚仁解釋,光譜兩端的選擇,反映了個人、國家的政治...

    人類與疫病交戰至今,除了防疫治理淵遠流長,另一項相當古老的是:恐懼與衝突。 敦睦艦爆發集體感染,伴隨著足跡定位,譴責聲浪重重而來,在此之前,小明事件、歐美返國潮都曾引發獵巫爭論。李尚仁指出, 十九世紀霍亂便是黑色的一頁。 法國大革命以來長期政局不穩,政治對立急速上升。霍亂疫情爆發後,巴黎貧窮市民猜疑政府下毒清理貧民與反對派;上層階級則怪罪窮人衛生差、飲酒淫蕩,髒亂不潔。謠言四起,引發暴力衝突。 「一切都是因為醫生想解剖,才害死這麼多人命!」在英國,仇恨的對象指向醫生。1832年英國通過解剖法,是衝突的背景。此前,已有盜墓幫派竊取剛下葬的窮人遺體販賣給醫學校,貧民懷疑幕後黑手是培訓外科技術的醫院,種下仇恨;解剖法通過後,等同合法提供醫學院無人認領的窮人屍體。階級猜忌不斷累積,加上原本的緊張關係...

    歷史提醒我們,面對疫病,要對抗的不只是病毒,還有人們的恐懼與劃界排他行動。但,你或許會忍不住疑惑:難道人類疫病史就是不斷重複的輪迴嗎? 「用重複來形容社會面對疫病的反應,不完全是正確的字眼。」李尚仁強調,不同的疫情、醫療技術、政治運作、人民反應,都讓每場傳染病大流行都帶來新課題。 然而,其中也有似曾相識。 疫調、無症狀傳播、檢疫隔離,這些疾病史的累積,讓實作經驗得以延續。更值得留意的是疾病的「政治」──思想傳統、共同體需求、劃界反應與排他恐懼,同樣能從過去找到高度對照。歷史延續性,遠比想像得更高! 「我們看似活在進步的時代,但對照歷史,你就會發現,許多想法與反應其實相當古老。」李尚仁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研究的意義。 同時,歷史也告訴我們,除了知識、科技之外,官僚反應或許更重要。如何避免放大集體...

  5. 義大利總理孔蒂昨簽署緊急法令,即起封鎖米蘭、威尼斯等地至 4 月 3 日,估計影響 1600 萬人,佔義大利人口的 1/4。 Beethoven: 7. Sinfonie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6. 義大利宣布米蘭封城當天,中國大陸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達到8萬例;但當天全國新增案例僅40例,其中武漢36例。 反觀義大利,累計確診數已近7400例,當天新增1000多例,累計死亡數達366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