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七等生(1939年7月23日—2020年10月24日 [1] ),本名劉武雄,台灣 現代主義代表作家。 苗栗縣 通霄鎮 人,為台北師範學院(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科校友(第48級),同學 席慕蓉 、學長 雷驤 (第47級)亦為作家 [2] 。

  2. 2020年10月30日 · 10月24日,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七等逝世。 各個媒體與訪談在追思之餘,也以「現代主義」來定位他的小說成就。 確實,七等生是台灣小說家當中,最致力追求現代主義美學的作家之一。

  3. 2021年3月18日 · 七等生讀的,應是這個版本。 1965年,海明威去世之後三年,張愛玲在美國翻譯菲利普.揚(Philip Yang)於1964年撰寫的海明威小傳,對其生平和作品進行抽絲剝繭解讀。 張愛玲翻譯「一個文人最好的訓練是不快樂的童年」時,想必也百感交集,憶起母親出國繼母入門後的種種童年創傷。 關於《老人與海》,菲利普.揚對其時空背景有畫龍點睛的說明。...

  4. 2021年2月25日 · 文學大師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以作家七等生的創作生涯為題,推出《削瘦的靈魂》文學紀錄片,預計於2021年3月19日上映。近年抱病在身的七等生於去年2020年10月離世,享壽81歲,《削瘦的靈魂》歷時兩年拍攝,留存不少七等生最後的身影與思想

  5. 七等生(1939年7月23日—2020年10月24日 [1] ),本名刘武雄,台湾 现代主义代表作家。 苗栗县 通霄镇人,为台北师范学院(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科校友(第48级),同学席慕蓉、学长雷骧(第47级)亦为作家 [2]。曾任小学教员。

  6. 2021年3月28日 ·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1939-2020。 生於苗栗通霄,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 1962 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1966年與尉天驄、陳映真、施叔青等人創辦《文學季刊》。 1966、67 年連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 1976 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 1983 年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約訪美。 小說作品《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電視劇等。 1989 年重拾畫筆,將創作重心轉向繪畫,於 1991、92 年舉辦過兩次個展。 一生共發表 124篇小說、137 篇散文(含雜記、序文),及 56 首新詩,2010 年獲頒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

  7. 2021年3月11日 · 削瘦的靈魂是文學紀錄片「 他們在島嶼寫作 」第三系列今年推出的首部作品以小說家七等生為傳主即將在3月19日全台上映拍攝時期已七十餘歲的七等生在朱賢哲的鏡頭下不掩其直率個性試片觀影時經常讓人捏一把冷汗揣想著哎呀這話講出來好嗎但這就是七等生什麼溫良恭儉讓什麼世俗倫理道德觀社會框架在他身上彷彿只是縛捆徒勞的保鮮膜膜下是如此赤裸裸的他毫不掩飾也遮掩不了。 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 在接下拍片重任之初,朱賢哲閱讀了 《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 ,特別是書中〈灰色鳥〉、〈精神病患〉後,他回憶內心所感受到的震盪是雙重性的,一是時代上的震盪,何以那個年代就有如此前衛、不與世同的思維;二是內容上的震盪,如此精彩的作品在現代卻少有人聞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