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 東印度洋 和 西太平洋 的近岸海域, 北至中國東南沿海, 向南包括整個 東南亞, 向西至 孟加拉灣 及 印度半島 南側 [7] 。 全球已知中華白海豚數量約5,700頭, 且有下降趨勢 [7] 。 最大種群分布於孟加拉灣北部 [13] 。 泰國 東海岸和西海岸, 馬來西亞 的 古晉省 海域也都有種群分布 [7] ;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海域僅有目擊和擱淺記錄 [14] 。

  3. 中华白海豚分布在 东印度洋 和 西太平洋 的近岸海域, 北至中国东南沿海, 向南包括整个 东南亚, 向西至 孟加拉湾 及 印度半岛 南侧 [7] 。 全球已知中华白海豚数量约5,700头, 且有下降趋势 [7] 。 最大种群分布于孟加拉湾北部 [13] 。 泰国 东海岸和西海岸, 马来西亚 的 古晋省 海域也都有种群分布 [7] ;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海域仅有目击和搁浅记录 [14] 。

  4. 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東印度洋至西南太平洋的熱帶與溫帶海域包含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 臺灣的白海豚是沿岸活動的海豚,臺灣主要居住在水深20公尺以淺的水域,臺灣西部海域的族群以新竹到臺南為主要的分布範圍 (有時往南北延伸),此族群有建議為另一亞種( S. c. taiwanensis , 也稱「臺灣白海豚」)。 金門海域亦有另一小族群的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在金門廈門方向。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CR(極度瀕危): 白海豚因壽命長而繁殖速度又慢,且居住環境緊鄰陸地,受到各種人為活動與海岸開發的衝擊,以致本種海豚數量持續下降中面臨滅絕。

  5. 分布區域 :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以至南非. 英文名稱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外形特徵.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 眼睛烏黑髮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20~37枚圓錐形的 同型齒 (上頜齒數=30~36枚;下頜齒數=24~37), 齒列 稀疏。 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 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 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 鰭肢上具有5指。

  6. 中華白海豚是少數會生活與人類活動範圍接近的鯨豚種類喜歡在開闊淺海水域活動臺灣亞種主要分佈於臺灣的苗栗至嘉義的泥沙灘地海岸外海而金門馬祖列島香港等地則可以見到指名亞種。 白海豚會在淺海甚至河口處覓食河口型(如花身雞魚等)、中上層海域魚類(如棘鯛等)及底棲型魚類(如石首魚、海鯰等)。 雖然牠們的棲地相當接近人類活動的範圍,但因為喜好的魚種多屬有毒魚類或經濟價值較低的魚類、對西海岸的近海漁業影響不大。 白海豚等鯨豚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截至目前為止,調查鯨豚的方法有許多種,也普遍應用在白海豚的調查,包括用來做族群調查的目視調查、穿越線法及陸域觀測、用來分析鯨豚行為學的水下聲景調查、族群遷徙調查所用的衛星發報器安裝及個體調查所用的活體及死亡擱淺個體調查。

  7. 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早在 17 世紀已於本港水域定居,牠們多在珠三角河口棲息,出沒於鹹淡水交界。 在香港中華白海豚經常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以及大嶼山西部和南部一帶沿岸水域出沒。 珠三角包括香港水域估計有約2,000 條中華白海豚

  8. 中華白海豚分佈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水域。 中華白海豚在中國內地有4個族群,分佈於珠江河口、廈門、北部灣及雷州灣,最大的群種聚居於珠江河口,包括香港及澳門。 在香港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只剩下47條。 白海豚數目穩定,但正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威脅。 在港西部水域,全年均可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踪跡,包括北大嶼山水域近青山、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赤鱲角及大澳。 偶然會在南大嶼山的分流及大小鴉洲一帶出沒。 這些海豚生境,只有沙洲及龍鼓洲屬海岸公園,受到保護。 ©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中華白海豚 - 保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