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小黨之路異常艱難。 自由台灣黨因財務危機,於2023年1月12日廢止。 產品目錄 王崇堯院長序︱一個有意義的偉大目標需要幾個世代來完成 鄭欽仁教授序︱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董芳苑牧師序︱ 「輸輸啊贏」的耶穌福音 再版自序 一、引言 二、釐清基本理念與定義 三、統治體制的權力結構與演變 四、認識台獨的價值與困境 五、台獨希望的根基與障礙 六、戰略規劃的必要 七、逐步完成自由台灣的目標 八、總結 附表. 商品規格.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鄭欽仁(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的作者蔡丁貴教授於1990年從美國留學歸來,適逢台灣教授協會(以下簡稱「台教會」)成立,與筆者彼此有緣成為該會的創會會員。

  2.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解嚴前後出生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 作者們成長的年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年代,民主對他們而言,就如同陽光、空氣、水、網路一般自然。 但民主並非不會出現逆行,此刻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許多危險與威脅,不論是來自鄰國的敵意,或是台灣內部日趨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 於是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深化民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地方政治正是實踐「深化民主」最重要的場域。 地方政治可不是只有黑金、買票、派系、綁樁,這些只不過是政治活動的最表層顯現出來的皮毛,如果想要深入地方的肌理,理解地方如何形成? 政治如何運作? 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本書透過十篇文章梳理不同地方,例如中台灣、離島、東部;不同族群,例如平地原住民選舉;不同切角,例如企業如何影響地方政治等等。

  3. 內容簡介 一如《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I,書中所記載的三類部門組織,都是在台灣社會用心營運、認真追求組織成長到至少15年以上的本土公民社會組織。 是見證了台灣六十多年來社會變遷的不同階段性特色,也分別以服務求善、倡議求變和社區培力三大訴求,由此誕生台灣社會和政治道德的求全。 這三類第三部門組織分別是倡議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慈林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俱樂部)、服務型(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和社區型(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大二結文化基金會、八頭里仁協會)。

  4. 內文 : 導讀:一段創新且影響深遠的社會轉型歷程 臺灣的社區營造政策自1994 年推動迄今已逾二十年,其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1994 年以前為「醞釀階段」。 1965 年,由行政院頒布的「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中首度提及「社區發展」,並於1969 年通過「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在各地成立「社區發展委員會」,以「社區理事會」(1991年修法為「社區發展協會」)為執行機構;而後在1987 年,臺灣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社會全面鬆綁,民主思想逐漸萌芽,原來只有區域性的社區運動發展為全國性的社會運動,甚或是學生運動。 此階段引出政府開始關注社區工作,雖然是由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但也為臺灣穩定了民生基礎,並間接促使民眾留意起生活環境的危機,進而為社區發聲。 1994 年至2001 年為「實驗階段」。

  5. 【本書特色】 探討黃埔建軍與政工制度的緣起、工作理念與核心任務,並就過去七十年來的 制度變革與任務轉型,分從國際、兩岸與國內各不同層面和視角,提出翔實考 證與評析。 國軍需要政戰,因為它不只是「面對衝突、達致共識」的力源,也是「凝聚向 心、攻堅拔銳」的利器。 環顧當前全球重視政治作戰的大趨勢,我們又豈能視 若無睹或掉以輕心? 當前美「中」相爭的「新冷戰」格局,是否會變得更冷? 瞻望中華民國的未來 前途,居上位思考的「國家政略」,當如何審慎因應,趨吉避凶? 國軍政戰又當 如何本諸法定職責,為保國衛民,善盡其力?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

  6. 政治. 戰鼓擂 良雞叫: 新大學網站文摘選 | 誠品線上. 內容簡介 備戰催必戰,避戰享和平。 今次總統大選,幾等乎是戰爭抑和平的投票,臺獨或不獨的投票。 本文摘從楊雨亭訪問,宋楚瑜和張俊宏對話,談台灣從威權到民主開始,許信良和張俊宏講台灣與大陸,兩岸如何破冰,到施正鋒,趙國材,和中美論壇,傾聼兩岸心聲,交流世界大勢;許榮淑的關心臺灣,關心兩岸,都在探討如何走向兩岸和平之路。 張亞中的台灣應是全球非戰和平區,簡永松提出中立台灣,解散軍隊,到黃光國的一中兩憲聯合共和國。 都在提出可思考的積極的兩岸和平方案。 汪明生有兩岸促融促統體制建構芻議。 張俊宏提出,徹底告別過去,應接無限可能的台灣。 黃光國提出,知中疑美,台灣的中道。

  7. 政治. 時代如何轉了彎: 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限量特別版) | 誠品線上. 內容簡介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敘事? 遍訪三十多位政治幕僚、政務官與各界人士呈現這段轉型期中的人物與故事「她最大的優點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樣」法國資深記者筆下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幕僚口中的「政策控」。 二〇〇九年夏天,她啟動《十年政綱》的討論,涵蓋經濟轉型、年金改革、長照、衛福、新農業、國防及外交,直至二〇一六年,有二百多位學者專家貢獻過想法,六、七十位學者積極參與白皮書撰寫。 當時的臺灣面臨著低薪結構、產業轉型困境、社會高齡化、年金面臨破產、城鄉基礎設施亟待平衡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等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