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6日 · 第一是要吸濕排汗。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說,每場球賽踢下來,每個球員會流500到1000cc的汗。 而且這些汗不是慢慢流出來,而是像下雨一樣「滴」在球衣上,如果球衣沒有吸濕排汗的功能,球員就會像穿著雨衣踢球一樣又濕又悶,而且 ...

  2. 2015年4月14日 · 這個產品要用超細纖維,目的要吸濕排汗,且手感、彈性要好,又要求美觀有顏色。 問題來了,超細纖維想要染色,溫度必須要拉到攝氏一三 度以上才能染色,但這溫度卻會破壞彈性纖維(PU材質)。

    • 容易冒汗不適合穿發熱衣
    • 棉質,登山後流汗是死亡衣物
    • 運動不要穿發熱衣
    • 穿發熱衣的小提醒

    不過,穿發熱衣時如果流太多汗,反而會覺得冷。有些人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趕時間快走,流了一把汗,等抵達目的地,汗水令體溫下降,突然覺得冷。因為「太熱流汗時,發熱量太高,汗水無法排出,皮膚和纖維在短時間內蓄積水分而潮濕,反而讓身體發冷,」日本神戶女子大學家政系教授平田耕造接受《日經Gooday》採訪時說。 如果體質容易流汗,改穿棉質衣好嗎?可能更糟。 平田耕造發表在「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的研究,以100%棉質與100%聚丙烯酸脂比較,就吸濕性與舒適性實驗發現,當環境相對濕度從50%升高到90%時,聚丙烯酸脂纖維沒有太大變化,但棉質衣物表面溫度急速上升。如果人體實際試穿比較,一直到發汗,衣服的表面溫度和和血流量並不因為素材而有變化,但發汗後,棉質衣的衣服表面溫度與血流量都比聚丙烯酸脂高。 「不發汗的...

    在平地,衣物素材的差異只是舒適與否,在高山,可是存活關鍵。 日本山岳會科學研究委員會指出,登山時,突遭天寒地凍,存活關鍵就是貼身衣物的素材。山難凍死的人多數穿著棉質衣物,而存活的人多半穿化學纖維的衣物。 雖然日常生活不像山區環境嚴峻,但穿在身上的衣物還是多少對身體產生影響。例如,容易手腳冰冷的人穿了讓身體變冷的衣服反而更糟。穿了發熱衣如果流汗了,記得要換衣服。如果環境不容許換衣,一開始就要選擇羊毛或其他化學纖維的衣服;或改用洋蔥式穿法來保暖。

    不只登山,運動時因為會流汗,所以也不適合穿發熱衣。運動時比較適合穿幫助汗水快乾的材質。所謂的快乾素材是吸收纖維間溝槽的水分。排汗衣成分需含聚脂纖維(polyester),因聚脂纖維不像棉質,纖維裡水分不能進入,利用毛細現象,汗水從衣物表面往外排出,汗水在空氣中散發。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最近測試市售保暖內衣、運動、戶外運動底層衣時,並且提供一些建議如下: 1. 起絨或刷毛布料的內衣比一般布料的保暖性好,適合特別怕冷的人。 2. 蓬鬆的布料可讓更多空氣保存於纖維中,有效阻隔熱量流失。此外,柔軟度高的內衣也比較舒適。 3. 容易出汗的人選擇排汗快乾功能較佳的內衣。 4. 皮膚對衣物材質比較容易出現刺激或過敏反應及濕疹患者,宜選擇以純棉或棉纖維為主的內衣。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天下雜誌出版《慢老》

  3. 2020年7月6日 · 排濕除了依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中醫師吳正一舉例,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身體的排毒效果也會跟著變差,進而成為體內濕氣難以排除的原因。因此,需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

  4. 2021年7月3日 · 想要「排濕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濕氣再也不殘留。

  5. 2011年4月13日 · 去年一年的台灣消費市場爆出超新星,百貨、大賣場、零售店等傳統通路外,特賣會趁勢興起,暴增四倍,殺聲震天的台灣消費市場,在後金融海嘯時代,買賣雙方都在產生新的交易模式與消費習慣。

  6. 2011年4月13日 · 最近全球瑜珈界火紅的「露露檸檬」(LuluLemon),以流行又吸濕排汗的瑜珈服、戶外運動服,創造高獲利,還入選美國《BussinessWeek》六月份的中小企業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