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黃崑濱1929年2021年2月20日),人稱 崑濱伯 ,生於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 種植 稻米 超過五十年。 在2004年擔任記錄片《 無米樂 》的主角之一 [1] 。 2006年,他以 益全香米 (台農71號)得到第四屆台灣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 生平 [ 編輯] 1947年 二二八事件 當時時年18歲的黃崑濱前往 新營 收取出售小麥的款項,騎腳踏車途經新營圓環附近,見到 嘉義縣 朴子市 聞人 黃媽典 醫師遭遊街示眾。 黃崑濱目擊黃媽典被繩子繫綁在吉普車上,踉蹌前行,後來體力不支倒地,任由吉普車拖行,頓感背脊一陣涼、心頭一酸,轉身騎腳踏車返回後壁菁寮家中,後來聽說黃媽典最終被槍決在圓環之上。 日後他表示:「從那一刻起,我實在難以認同 中國國民黨 」。

    • 崑濱伯不只是「充滿智慧的鄉村老者」
    • 歸因天意命運的達觀背後,其實隱藏了一個世代的苦悶
    • 因政權轉移造成的文化困境而埋沒於鄉間
    • 從未忘記讀書人「思考」本分的老農
    • 是台灣人的「鄉愁」,也是因時代而沈默於台灣各地的故事

    2007年,我從事牙醫工作的妹夫看了《無米樂》之後大受感動,也把這部影片介紹給包括我和其他親友,也開始有時間就往菁寮跑,跑來向大廳高掛著「雷光火照、向天奮鬥」的老農崑濱伯買米。交情日漸深厚的同時,我妹夫決定租下崑濱伯家不遠對面沒有住人的7-1號三合院,重新整修為具有多間衛浴的研修場所,希望能用無償提供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多前往菁寮了解與實際體驗鄉村之美,而當時就在八掌溪另一邊某學校教書的我,自然就成了駐於當地的設施管理員了。 崑濱伯不只是許多人口中「充滿智慧的鄉村老者」而已。在日本時代畢業於嘉義初級工業學校的崑濱伯,其實是讀書人、是知識分子,是現在最流行的「務農文青」。日本時代所培養的知識青年特質配合上台灣人特有的風土,組成了這位老農的哲學世界。就像《無米樂》裡崑濱伯每早種作之前在小廟燒香時的禱...

    沒錯,崑濱伯的一生真的是「惦惦仔做」。這種乍看正符合文化霸權對於中南部老農想像的美德也出現在他身上。但是崑濱伯的安靜不是因為他「沒有想法而講不出話所以不講話」,而是「他有想法但是因為必須忍耐」的時間太久,讓他後來選擇了像接受自己一目失明般歸因天意、命運的達觀。這種達觀的背後,其實隱藏了一整個世代的苦悶。 崑濱伯和日前辭世的李登輝總統一樣,都在年輕時經歷了太平洋戰爭。在日本因為當時參戰青年的出生年份,而有「昭和一位數世代」這個稱呼,總稱出生於昭和1~10年前後的人們。廣義來說,出生於大正12年的李登輝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也被歸於昭和一位數世代。這個世代因為歷經了太平洋戰爭的苦難,最重要的是年輕時先是相信國家宣傳的「神國必勝」和大本營所發表的種種戰爭優勢假象,日後的敗戰讓他們深感被國家權力背叛、...

    崑濱伯也是受到日本精神培養人格的昔日青年。這個舊日本青年就像《無米樂》裡所說,原本可以到大公司上班當個成功上班族,卻因為父親的安排而在工業學校畢業之後回來繼承家業。而這位日本時代培養的知識青年,也面臨了因為政權轉移造成的文化困境──當擔任公職也是生涯選項之際,這位青年發現過去所學的日文與新政權的中文根本是兩回事,只能藉著台語和漢文的語感應試時,結果就是「怎麼考得贏那些外省的」。 而在擔任不久的村幹事職務之後,崑濱伯也發現當時低階公務員的月薪有時候甚至比不上自己經營種子行的一日收入而辭職回家務農兼作生意。種種時代因素和機緣,讓這位原本可能在工商、甚至公職領域有另一番成就的台灣人,平凡地在嘉南平原種作到老。原本應該就此沒沒無名結束一生的他,因為一部記錄片而讓大家發現台南田野間居然有這樣一位不平凡...

    但是崑濱伯對於這位與他、黃崑虎先生同曾任國策顧問的同鄉長輩可沒有什麼好話,理由就是這個米穀換肥料的管制政策「壓迫農民數十年」。對於一般人稱讚至今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崑濱伯也認為那是剝奪地主財產後將土地交給佃農,但佃農仍需用收成的米穀償還買地之後重擔,是當權者拿別人土地進行的土地改革,而李連春幫當局處理好了農民管理,為了也是自己的榮達而不是為了照顧自己出身的農民階層。 這位「有人生智慧」的老農居住於鄉野,但他對時事、對歷史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哲學。他沒有因為成名之前根本沒人在意他的想法而放棄吸收,也沒有因為懷才不遇而怨天尤人,更沒有因為平日農閒之餘身邊人的俚俗言語而忘記讀書人「思考」的本分。

    我在菁寮的三年,正好是菁寮地區因為《無米樂》而開始有社造、開始觀光規劃,居民們從習慣舊日繁華因為交通問題而沒落、再從一個連便利商店都沒有到重新受人注目而發展的時期。住在當地的我每每在晚頭仔因為無聊所以走到豐昌商店和崑濱伯暢談時事,聊過去日本時代、聊當時的總統多麼離譜、聊台灣今後的發展。假日白天到訪的遊客,或許是來和記錄片裡好笑而樂天知命的阿伯聊天合照,講難聽點就是來朝聖台灣鄉下阿伯的「樣版」。 但其實這位日本時代的知青,心裏擁有更多的是因為生錯時代而無從發揮的才華和思考。蔡英文總統說崑濱伯是台灣人的「鄉愁」,但是這種鄉愁除了對於過去鄉下生活的懷念之外,其實也隱藏了上述時代的無奈和惋惜。如果李登輝是台灣人妥協而逆轉的表徵,那麼史明代表的或許是那個時代富裕階層的抵抗與浪漫。而崑濱伯代表的,就是許...

  2. 参考资料. 黄崑濱1929年2021年2月20日),人稱 崑濱伯 ,生於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 種植 稻米 超過五十年。 在2004年擔任記錄片《 無米樂 》的主角之一 [1] 。 2006年,他以 益全香米 (台農71號)得到第四屆台灣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 生平. 1947年 二二八事件 當時時年18歲的黄崑濱前往 新營 收取出售小麥的款項,騎腳踏車途經新營圓環附近,見到 嘉義縣 朴子市 聞人 黃媽典 醫師遭遊街示眾。 黄崑濱目擊黃媽典被繩子繫綁在吉普車上,踉蹌前行,後來體力不支倒地,任由吉普車拖行,頓感背脊一陣涼、心頭一酸,轉身騎腳踏車返回後壁菁寮家中,後來聽說黃媽典最終被槍決在圓環之上。 日後他表示:「從那一刻起,我實在難以認同 中國國民黨 」。

  3. 2021年2月20日 ·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0日電)「崑濱伯走了這位在紀錄片無米樂中揚名的老農雖是眾多默默耕耘種稻的農夫之一他的一生卻是嘉南平原農作的縮影也帶起全國農村旅遊的風氣。 「無米樂」2005年上映, 黃崑濱 在片中演出日常的自己大喊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的農村諺語讓人印象深刻也使他從台南後壁沒沒無聞的小農頓時成為全國知名人物當時崑濱伯已75歲。 不過,在「無米樂」大出風頭,黃崑濱不改純樸本色,沒被名氣沖昏頭,還是回到後壁鄉間種稻,這份工作他做了一輩子,駕輕就熟,2006年再以益全香米(台農71號)擊敗「花東米」,勇奪第四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讓台南後壁好米成為「米王」。

  4. 2021年3月9日 · 翻轉命運的土地改革中的崑濱伯黃崑濱。 「土地改革訂出明確的三步驟1949 年實行三七五減租,1951 年實行公地放領,1953 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有鑒於日本以現金補償地主,卻因通貨膨脹而貶值,國民政府以土地債券和四大國營企業(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的股票補貼地主,等於把農村的資金轉換成工商業的資金。 前內政部地政司長張元旭表示,當時很可惜的,是有些地主並不知道股票的價值與意義,於是廉價地賣給了股票收購者;崑濱伯也說,當時股票在股票市場賣不到好價錢,票面 1 萬元賣不到 10 分之一的價格,大地主都變成窮人家了,賣到兩行淚下。 到了五〇年代後期後,都市經濟繁榮,物價上揚,農村生活水平跟不上都市的腳步。

  5. 2021年2月20日 · [Rti央廣新聞]編按2004年因為紀錄片無米樂成為台灣最著名的稻人國策顧問黃崑濱(崑濱伯),不幸於今(20)日於台南後壁家中辭世享耆壽93歲崑濱伯一生務農活得身強體壯生前除了右眼曾經感染而失明之外90歲前整體健康絕對在老康健之上

  6. 無米獨樂半世紀 崑濱伯的冠軍米. 臺南市後壁區是臺灣最大的米倉一踏進菁寮村就可看到農會倉庫彩繪崑濱伯等人的畫像感受到米鄉的風土人情崑濱伯因無米樂紀錄片而聲名遠播這個明星級的稻農還曾拿下第四屆全國優質米競賽的冠軍成為米王」;行政院農委會前副主委胡富雄於得獎致詞中表示現在無米樂要改為有米樂! 已有50幾年務農經驗的崑濱伯說種稻沒有秘訣,只是勤快地巡田,得獎是靠「天公伯的幫忙」。 他特別感謝農委會農試所的專家,與興農公司的技術指導,讓他改用有機栽培方式改善稻米品質,看到綠油油的稻子生長,就感到很快樂。 種稻半世紀 盼回第二春.

  1. 相關搜尋

    崑濱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