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疲倦的我拒絕了詩 像被遺棄孩子,讓它哭訴 無情地背離它 日子變得愈粗暴 白日下盡是荒廢糜爛的殘骸 更無光耀的飛鳥,馥郁的開花 不是人住的世界 在那邊 像路斃,我曾倒下 大陽晒枯了我的生命 夜寒冰凍了我的心靈

  2. 2008年5月27日 · 以下是一名曾被徵募作為「童兵」者所說的經歷: 「政客和其他成年人,把18歲以下的兒童用來當作戰爭或對抗政府的工具。 利用童兵的情形,在非洲的戰事衝突中非常嚴重。 像是敘利亞、賴比瑞亞、盧安達等許多國家,在軍事衝突中仍使用童兵。 大部分的這些孩子是和父母分離。 他們的年齡在4到14歲間,在荒野中界受軍事訓練,而變得像野生動物一樣非常危險。 更嚴重的是,他們使用武器,包括重型火砲和其像AK-47、RPG等槍械。 他們使用這些武器,攻擊高速公路、城鎮和村莊、海濱等每個角落。 他們也使用刀械傷害孕婦。 他們打賭孕婦肚子裡孩子的性別,然後用刀子切開子宮,取出未出生的嬰兒。 有些童兵也喜歡一邊火燒房屋,一邊像上升的火焰一樣跳舞。 他們喜歡在社區中殺害無辜的居民、強姦孕婦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女人。

  3. 2009年6月7日 · 蕭蕭透過翁鬧小說建構文學地圖,推論翁鬧是他的同鄉——社頭鄉朝興村「翁厝」人。 昭和14(1939)年,翁鬧三十歲,開始在《台灣新民報》連載《有港口的街市》。

  4. 2008年1月13日 · 一九四五年,詹冰與從小暗戀的女孩結婚,在老家開藥局為生,爾後又因藥學專業,被聘至中學教授理化。 衝擊著詹冰的是告別日文,且被迫接受中文的生活。 對一位視寫作為幸福,自小受日文教育,以日文熟練寫作,亦勤奮寫作近三十年的他而言,這樣的語言轉換,是陌生又困難的。 縱使一開始,仍持續了一段時日的日文寫作,然而隨著發表園地的減少,詹冰的詩作也隨之減少,而終至停筆。 失去發表園地的他,痛感學習中文的必要,不畏已近中年的年紀,不辭工作繁忙的疲累,跟著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ㄅㄆㄇㄈ開始,艱辛刻苦地學習中文。 歷經十年的煎熬,詹冰戰勝了語言的箝制,終又開始創作,且直接以中文創作。 一九六四年,詹冰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等人創立「笠」詩社,並發行《笠詩刊》。

  5. 2008年10月1日 · 於創刊號上,我發表了短篇小說「青天白日旗」。描寫著鄉下的小孩,看見我國的國旗漂亮,央求父親買給他。惟日本警察還未返回,父親覺得害怕毆打的故事;而表現殖民地的悲哀和本省農民的愛國心。 「新風」注重中文,日文僅佔三分之一的篇幅。

  6. 2009年3月16日 · 陳火泉(1907年08月28日~1999年05月20日),1908年出生於彰化鹿港。 父親陳水為傳統漢醫,母親鄭市為商人之女。 七歲時(1914)進入鹿港文開書院研讀漢文,研讀《四書》、《五經》、《詩經》、《唐詩三百首》、《左傳》、《古文觀止》等。 十一歲(1918)進入鹿港第二公學校,開始接受日語教育,因為資質優異,直接由一年級跳級至三年級。 公學校畢業後,同年(1923)進入鹿港第一公學校高等科就讀。 十八歲(1925)高等學校畢業,考進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就讀。 畢業後(1930)旋即由母校推派進入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工作。

  7. 2007年5月3日 · 漢代王章貧居長安,臥病無被,曾蓋著牛衣和妻子訣別。在此喻吳兆騫的困境。紅顏命薄,指顧貞觀愛妾新死。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在吳國將滅亡楚國時,他曾發誓挽救楚國,到秦國去求救兵,哭七日七夜,終於請來救兵挽救了楚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