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永樂町,為臺灣 日治時期 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五丁目,在港町之東,大橋町之南,大稻埕商區的一部分。 該町似因 永 和街與長 樂 街而得名。 戰後 劃入 延平區 ,範圍約為今 臺北市 大同區 之 迪化街 一段與甘谷街等區段,迪化街在當時名為「永樂町通

  2. 永樂町,為臺灣 日治時期 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五丁目,在港町之東,大橋町之南,大稻埕商區的一部分。 該町似因 永 和街與長 樂 街而得名。 戰後 劃入 延平區 ,範圍約為今 臺北市 大同區 之 迪化街 一段與甘谷街等區段,迪化街在當時名為「 ...

  3. 永樂座,又稱永樂戲院,是一座位於臺北市 大稻埕(今迪化街一段46巷內)的戲院,為日治時期大稻埕第二座現代劇場,於1924年2月落成、1960年歇業。 歷史

    • 名稱
    • 歷史
    • 特色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對臺北市市區街道命名時,以該街的地理方位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市(今烏魯木齊)所制定的街道名。 現今的迪化街一段,包括清代的益保裕街、杜厝街、普願街、中北街、中街、南街、蘆竹腳街以及日治時期的大橋頭街。當地民眾常沿用舊名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中街、中北街,以南稱南街。 迪化街二段則為下稻埕的國興街、枋隙街、依仁里街、牛磨車街。過去盛產稻米,末段的「牛磨車街」有草埔仔和四崁仔等聚落,曾是臺北市最大的米食批發地。

    清治時期

    18世紀中期,大量泉州移民,與一些漳州人,定居臺北艋舺,彼此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為興盛,於是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1853年,艋舺的泉州三邑頂郊郊商,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借道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史稱「頂下郊拚」。同安人大敗,先奔往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建造奉祀地方神霞海城隍的廟宇。 同安人會聚集包含大稻埕一帶,與附近的大稻埕碼頭息息相關。19世紀中期,尚未淤積的台北淡水河,可航行來自閩南一帶的戎克船。這些大稻埕碼頭帶來的船利,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外,更可帶動商業的運作。於是街道以南方碼頭為基準,逐漸向北擴展。因為南街多為沼澤溼地,而率先成為街道規模的是中街。 1879年臺北府城正式開府並成為臺灣首府。當時以茶葉,稻米,樟腦,中藥,甚至鴉片等買賣為主的「中街」與「中北街」的尚未貫通兩街道,已是臺北的遍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與艋舺不相上下。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

    日治時期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迪化街一帶於數度市區改正後於1922年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 永樂町雖因台灣縱貫線鐵路改道艋舺喪失部分商機,另一方面卻仍因為該商埠較台南府城、鹿港等地更靠近日本本地,獲得更多發展。 讓迪化街更為興盛的是日治時代的紡織布匹生意。經由此種新興布市的結合,中街、中北街與南街的商市延伸到普願街,甚至杜厝街。不但如此,如今貴德街、甘谷街等街道也成為該商圈一部份。 1900年-1945年,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1917年屈臣氏大藥房早於已在廸化街營運,批發進口西藥。 1920年代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可說是迪化街這時期的最鼎盛期。永樂町也因此大量興建新的樓面建築。這些建築又以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的現代主義式建築最多。另外,大戶家族興建,鐫刻家徽式浮雕裝飾、富麗堂皇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也不在少數。

    民國時期

    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戰後時期開始。本來名叫永樂町的商圈,曾短暫更名為永樂街。1947年台北街道全面更名,其新街道命名原則乃將台北市方位投射於中國行政區。因為迪化街位於台北市的「西方」故以當時中國最西方的新疆省會迪化市為名。以類似方式更名的還有塔城街,歸綏街,保安街,長安西路等街道。 定名為迪化街的大稻埕中心商圈,持續發展。1950年代-1970年代台灣紡織工作逐漸替代農業成為台灣的新興產業。以吳火獅為首的現今新光集團,南亞紡織,遠東紡織,宏州紡織等等,都是在迪化街發跡。 1970年代初,迪化街眾多知名布行或紡織業除了持續於本業經營外,也將觸角展延他處。會捨迪化街就他處發展,原因除了台北市商圈東移外,也是因為該街腹地狹窄。只有一條不到一公里長街道的迪化商圈,已難負荷台北市龐大百萬人口城市的商業機能,於是發跡於該地的大多數民間企業總部紛紛移出。因此1970年代之後的迪化街除了仍有的批發南北貨,中藥,與部分布匹生意外,其商業規模已無法與台北其他地方的新建公司大樓建築、商業門市或大商圈相比。

    迪化街街道狹窄,南北走向。為容納更多門面,除少數店家外,均屬於長條形的連棟式店舖。幾乎都是東西坐向長縱深的店舖,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四種形式。 1. 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等,是其特色。此種建築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年份甚至可遠溯19世紀中,主要分布地點於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興行的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和平板住屋設備最具特色。 2. 洋樓式樣:以二層樓房為主,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杆,該洋樓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雲集的淡水。主要分布地點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3. 仿巴洛克建築: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著稱。街上最壯觀的此類型建築以台灣農產公司為代表作。該公司正面山牆加高,旁柱延續至山牆頭,柱頭做雕花圓球與類似西方愛奧尼...

    網頁

    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36--貴德街.迪化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華夏經緯網,台島財富"第一街"--台北迪化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台北村落之聲-關於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印刷品

    1. 《迪化街介紹》,台北市商業處 2. 《台北建城120週年紀念》,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迪化街年貨大街-臺北旅遊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迪化街-年貨大街-交通部觀光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完工後的圓環廣(晚上). 建成圓環,又名 臺北圓環,是位於 臺灣 臺北市 大同區 的 地標 及昔日 圓環,為 南京西路 、寧夏路、 重慶北路 一段、 重慶北路 二段、天水路等4條道路的 交叉處,鄰近 寧夏路夜市,面積約1,732平方公尺。. 闢建於1908年 ...

  5. 大稻埕戲苑 (英語:Dadaocheng Theatre)為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的分館之一,位於 迪化街 永樂市場大樓8、9樓,以推廣傳統 戲曲 為目標。 歷史. [編輯] 1987年2月,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於 延平區 行政中心9樓成立「延平活動中心」。 2009年3月,配合 臺北市政府 「大稻埕古城重現專案」,延平活動中心重新整建。 2009年10月31日,延平活動中心更名為「大稻埕戲苑」。 2010年3月6日,大稻埕戲苑開館試營運,以推廣傳統戲曲為目標。 [1] 2015年11月6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改為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大稻埕戲苑隸屬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傳統戲曲課。 建築設備. [編輯]

  6. 1923年,臺北市役所利用永樂市場空地成立營的蔬菜卸賣市場,另於西門町市場內一角設置魚卸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