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7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王寵惠 (1881年12月1日—1958年3月15日),字 亮疇 , 廣東 東莞 人,生於 香港 。 中華民國 政治家 、 外交家 、 法學家 。 曾擔任 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國民政府 行政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第1任 司法院院長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等政府要職。 生平 [ 編輯] 早年 [ 編輯] 北洋大學頒發予 王寵惠 的欽字第一號考憑. 1881年12月1日( 光緒 7年10月10日),王寵惠出生於一個 新教 家庭。 祖父王元深與父親王煜初皆為禮賢會傳道人,二人後受香港信義宗巴陵會差派,在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擔任牧師。 王寵惠自幼學習 英文 ,是香港 聖保羅書院 校友。

  2. 中华民国 政治家 、 外交家 、 法学家 。 曾擔任 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國民政府 行政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第1任 司法院院長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等政府要職。 生平. 早年. 北洋大学颁发予 王宠惠 的钦字第一号考凭. 1881年12月1日( 光緒 7年10月10日),王宠惠出生於一个 新教 家庭。 祖父王元深與父親王煜初皆為禮賢會傳道人,二人後受香港信義宗巴陵會差派,在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擔任牧師。 王寵惠自幼学习 英文 ,是香港 聖保羅書院 校友。 香港大學 首位華人教授、病理學家 王寵益 (1888-1930)是其幼弟。 1895年(光緒21年),14岁时入 北洋大学堂 二等學堂(今 天津大学 前身)法科预科。

  3. 2024年5月7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寵惠 (1881年12月1日—1958年3月15日),字 亮疇 , 廣東 東莞 人,生於 香港 。 中华民国 政治家 、 外交家 、 法学家 。 曾擔任 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國民政府 行政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第1任 司法院院長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等政府要職。 生平 [ 编辑] 早年 [ 编辑] 北洋大学颁发予 王宠惠 的钦字第一号考凭. 1881年12月1日( 光緒 7年10月10日),王宠惠出生於一个 新教 家庭。 祖父王元深與父親王煜初皆為禮賢會傳道人,二人後受香港信義宗巴陵會差派,在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擔任牧師。 王寵惠自幼学习 英文 ,是香港 聖保羅書院 校友。

  4. bdcconline.net › zh-hant › storiesWang Chonghui | BDCC

    • 早年生平與教育
    • 從政生涯
    • 外交方面之貢獻
    • 司法方面之貢獻
    • 文化教育方面之貢獻

    王寵惠,字亮疇,1881年12月1日(光緒七年十月初十)出生在香港。其祖居為廣東東莞,祖父王元深,長於文學而篤信基督,是廣東省第一位基督徒。早年先後追隨郭實臘、葉納清等德國宣教士到廣東各地傳道,後因反教風潮而避居香港。王元深有二子,長子即王寵惠的父親王煜初,後成為基督教倫敦會香港道濟會堂牧師,傳道之餘,亦勤於著述,並關註社會問題。當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醫時,課餘常去道濟堂,與王煜初牧師討論革命大事。少年王寵惠亦常陪侍左右,無形中受到革命思想之薰陶。 王寵惠年少時先後就於香港聖保羅學校和皇仁書院,接受英文和西式教育之同時,亦在父親督導下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因此打下中、西學良好的基礎。1895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之前身,今天津大學)並開始招生,王寵惠在港報考,並以優異...

    1911年9月,王寵惠從歐洲歸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取得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王寵惠作為廣東代表出席在南京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被推舉為會議的副議長。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後,王寵惠奉派去上海恭迎國父到南京籌組臨時政府。在挑選內閣成員時,王寵惠取代呼聲甚高的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一職,時年僅30歲,這是他登上民國政治舞臺之開始。 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之後,王寵惠改任民國首屆唐紹儀內閣的司法總長。1912年6月,因唐紹儀辭職,王寵惠與同盟會閣員一起辭職。遂赴上海,出任孫中山創設的鉄路總公司顧問,並擔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15年,袁世凱稱帝。王寵惠於1916年5月參加反袁護國運動,擔任護國軍軍務院外交副使。 袁世凱死後,王寵惠於1917年...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籌組南京臨時政府後,王寵惠出任首任外交部總長,成功爭取外國承認中華民國。作爲外交家,王寵惠在民國的外交舞臺上聲名赫赫;在國際外交上,王寵惠是忠貞的愛國主義者;在外交場合,他爲了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毫不妥協。1921年10月,王寵惠和施肇基、顧維鈞作為北洋政府的全權代表,出席了在美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們迫使日本對東三省之特權放棄,取得外交上之勝利。當時中國作爲一戰的戰勝國,提出收回帝國主義侵占中國的一切權益。為此,王寵惠理所當然地提出了廢除日本逼迫中國簽訂的“二十一條”,並力陳此種苛刻條款將最終導致太平洋周邊不太平。最終,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列強承認“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行政之完整”,並達成《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王寵惠不畏強權,堅決維護祖國領土...

    王寵惠自1911年出任司法總長,直至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連任五屆司法部長。又自1928年五院制建立,於是年11月首任司法院長直到1932年1月。1948年7月行憲之始,他又是首任司法院長,直到1958年3月在任內病故。王寵惠對中華民國司法事業貢獻巨大,他於1913年著就《憲法芻議》,擬出中華民國憲法條文草案;1928年與胡漢民、戴季陶等人根據“五權憲法”之精神,制定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從而確立了五院制度。王寵惠並且實際擔任訓政時期約法之起草,參與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及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擬訂和審查。此外,他還擬訂出刑法法典、民事訴訟程序法,以及參與民法之草擬。他對於司法制度之建立、人才之訓練,以及維護中華民國之法統均有很大之貢獻。 王寵惠是一位傑出的法學家,他早年旅歐時所翻譯的《德國民法典...

    除在外交與司法方面之成就,王寵惠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一生中曾先後擔任唐紹儀內閣之教育總長、復旦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教員、東吳大學董事長,並對東吳大學在臺灣復校及擴展,居功至偉。他還將蔣介石巨著《中國之命運》翻譯成英文,並主持翻譯了《蘇俄在中國》一書。1948年,王寵惠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年11月,王寵惠出席了制憲國民大會,參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工作。1948年6月,他再度擔任司法院院長。翌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之時,王寵惠因病前往香港治療;1950年轉赴臺灣,再度出任司法部長。王寵惠一生清廉,品行端正,至死都不改其士君子之人格,以至於晚年生病的時候,困頓到拿不出錢來治病,而只能靠別人的捐贈清償醫藥費用。 王寵惠一生中有兩段婚姻:元配楊兆良於1919年去世,遺一子王大閎...

  5.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王寵惠王寵惠 - Wikiwand

    王寵惠 (1881年12月1日—1958年3月15日),字 亮疇 , 廣東 東莞 人,生於 香港 。. 中華民國 政治家 、 外交家 、 法學家 。. 曾擔任 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國民政府 行政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第1任 司法院院長 ...

  6.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王寵惠王寵惠 - 維基大典

    王寵惠 ,字 亮疇 , 廣東 東莞 人也, 清 光緒七年 生於 香港 。 祖王元深,父王煜初皆乃 基督教 香港 倫敦 會道濟會堂 牧師 。 王氏幼時習 英文 ,年十四,讀 北洋大學堂 法科預科。 光緒二十九年 ,留學 泰西 ,入 美國 耶魯大學。 三十一年 ,得民法學博士銜歸國。 民國元年 正月,任 孫文 政府外交總長,旋辭。 三月,任司法總長。 十年 ,使美,赴 華盛頓和會 。 十一年 ,受命組閣,任國務總理。 翌年,任 海牙 國際法院 法官 。 十七年 , 南京 國民政府立,王氏以 國民黨 元老任司法院院長。 二十六年 ,任外交部長。 七月, 盧溝橋事變 起,日寇南下,而政府和戰未決,王氏調處各方, 力主抵抗 。 三十七年 ,複任司法院院長。 翌年,國府遷台,王氏亦隨往。

  7. 王寵惠 (1881年12月1日—1958年3月15日),字 亮疇 , 廣東 東莞 人,生於 香港 。. 中华民国 政治家 、 外交家 、 法学家 。. 曾擔任 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國民政府 行政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第1任 司法院院長 ...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