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7日 · 所謂雙重碳水化合物吃法,也就是兩種澱粉類食物加在一起的組合,這些組合在日本的一般餐廳裡經常可見,相信很多來日本旅遊的朋友也體驗過。 仔細看看拉麵店的菜單,除了單點的拉麵外,日本人常會點 煎餃配拉麵 ,這算是普遍可以接受的吃法;可是另外有一個基本的人氣組合就是 拉麵加一碗白飯 ! 剛開始看到日本人這樣吃的時候一定覺得很奇怪,就像在台灣若有人吃陽春麵或牛肉麵配白飯一樣令人不解。 為何會有雙重碳水化合物的吃法出現?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日本是一個愛吃米飯的民族,他們在稻米的改良培育以及如何煮出晶瑩剔透、粒粒分明的白米飯上花了很多心思,舉凡在日本吃過白米飯的肯定是讚嘆聲不斷。

  2. 2024年6月14日 · 最近大部分的韓式餐館,仍然有在使用當年保社部建議的不鏽鋼飯碗,然而二千年之後,由於專家們提倡少吃碳水化合物「白飯」,才能成功減重,飯碗的尺寸也變得更小了。

  3. 3 天前 · 目前,在交通運輸能源減方面,除了陸上運具電動化外,生質能源的應用國際普遍認同對現下交通型態最有效、衝擊最小的減手段之一,不僅以永續航空燃料實現航空業減目標已成為全球共識,以生質酒精摻配的低汽油,更已廣泛被美國、英國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 天前 · 碳足跡是什麼? 碳足跡是每一活動或產品在製造、運送、使用及廢棄處理的過程(生命週期),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英美民眾態度開放,8成願意嘗試培養肉
    • 占全球碳排達14.5%,台灣缺乏在地研究
    • 培養肉在新加坡、以色列吃得到
    • 史上首部培養肉紀錄片,珍.古德博士獻聲推薦
    • 最快2022吃得到培養肉漢堡、2032可望與真肉價格平等
    • 傳統畜牧業優化與轉型應同步並進
    • 培養肉激發了想像,採取行動才是關鍵

    培養肉雖然在口感上騙過了專業的美食家,對於目前尚嫌陌生的培養肉,一般消費者的接受度有多大?對此,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澤達(Keri Szejda)曾主導一項在英國和美國進行的調查,並於去年5月將結果發表在《食物Foods》期刊,該調查意外地發現,在超過4千位的受訪者中,對培養肉態度開放、可能食用的比例高達8成!其中4成高度願意嘗試,另外4成有一點或者可能願意嘗試。 而且,越年輕的世代對培養肉的態度越開放,39歲以下的受訪者有85%表示可能會嘗試培養肉。綜合來說,2個國家的受訪者預期未來在取得同樣容易的情況下,有平均37 - 42% 的肉品消費會是培養肉。 既然有培養肉、當然也有培養海鮮。新加坡的Shiok Meats即為其中之一,初步已開發出蝦子、螃蟹和龍蝦等海鮮產品,共同創辦人凌家怡是一位...

    然而,以環境為考量的永續飲食概念在台灣的討論相對地冷清,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博士指出,永續飲食在台灣倡議的瓶頸在於,台灣並沒有任何本土的研究去評估到底飲食型態的改變,對我們整體的減碳效益以及其他環境優勢為何,「如果肉食量從現在的人均80多公斤減半的時候,對排碳量的影響會是什麼?」蔬食減碳這件事情,在沒有整體評估之下,「真的變成是個人道德式的訴求。」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針對永續飲食的倡議,多來自國外的研究。配合11月25日的世界無肉日,台灣綠色和平去年首度推出一系列「蔬食挑戰」活動,在2個月內走進7所大專院校提倡蔬食。負責的綠色和平公眾動員專案主任陳又甄表示,確實和歐洲等地的辦公室相比,台灣綠色和平從環境的角度推廣蔬食,算是起步得較晚,而台灣的民眾對於蔬食與環境的關連性也相對較陌生。 他...

    然而,改吃培養肉就可以解決畜牧業的環境破壞嗎?在實驗室中以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製作培養肉,也有一定的能源消耗等環境成本,如果和傳統肉品生產方式比較呢? 荷蘭的研究顧問公司CE Delft曾對此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與牛肉相比,培養肉能夠減少對全球暖化的影響高達92%,且最多可省下了95%的土地使用以及少了78%的用水;若與豬肉和雞肉相比,也可分別省下72%和63%的土地使用。 基於培養肉的諸多環境友善優勢,以色列政府尤其支持培養肉的研發。總統赫佐格(Isaac Herzog)去年10月底於官邸款待即將出席格拉斯哥COP26峰會的代表團時,攜手以色列環境部長與能源部長一起品嘗了以色列公司Future Meat的培養雞肉,並盛讚它「驚人地美味」,同時宣佈替代性蛋白質的發展將納入「國家氣候策略」,強...

    根據好食研究中心(The Good Food Institute)的「2020產業年度報告」,在看好培養肉的環境與動物友善等雙重優勢情況下,類似的新創公司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球新創家數已成長了43%、達到76間。 而全球第一部以培養肉為主的紀錄片《未來之肉(Meat the Future)》,也於4月5日起在Amazon、Apple TV和Google Play各大串流平台上線。身為長年素食者的女性導演馬歇爾(Liz Marshall),當他2016年積極尋找一個有趣、可行且聚焦在解決問題的新題材時,透過介紹認識了在2015年共同創辦全球第一家培養肉新創公司的瓦萊蒂(Uma Valeti),2人一拍即合,於是促成了這部紀錄片。 「這是一個關於行星希望的故事,被本世紀最偉大的創意之一...

    培養肉似乎離我們的餐桌越來越近,但要做到普及化,價格是最後的一大關鍵因素。一塊培養肉有多貴?當普斯特在2013年做出第一個培養肉的牛肉漢堡時,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780萬台幣);2016年,當Upside Foods做出世界上第一個人造肉丸時,使用的培養肉一公斤成本也要4萬美金(約110萬台幣)。 不過,培養肉產業在大量資金投入與技術突破下,生產成本下降快速,到了2017年,Upside Foods的生產成本隨即減少了超過八成,將每公斤的培養肉成本降至5,280美金。 在培養肉價格將越來越親民的情況下,根據BCG顧問公司的研究,大約到了2032年,可達到與真肉價格平等。而隨著整體替代性蛋白質的消費成長,在2020年僅佔全球動物性蛋白質市場2%的替代性蛋白質,也預測在2035年前,全球市佔率...

    從環境永續的角度來看,傳統畜牧業飽受批評,然而,為減少環境衝擊,真的只能轉吃蔬食或培養肉嗎?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動物生產組助理教授王建鎧表示,其實畜牧業最大的問題在於規模過度龐大,這一點也許在台灣感受不太深刻,「可以去南美巴西阿根廷看看,他們的肉牛飼養規模就非常可怕。」 「以同樣養牛來講,對管理良好的歐洲農場,他們的甲烷排放可以相差到十幾倍以上。」王建鎧強調,畜牧業本身是技術密集產業,投入得越多、效率就改善越多,「畜牧業面臨最大的壓力,是如何讓效率很差的牧場轉型,甚至是規模縮減。」此外,他進一步反問,消費者也必須思考的是,這些規模牧場大量地提供廉價的肉品,對自己的健康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 關於肉食與健康的關連性,早在2015年,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提...

    從餐桌上對抗氣候變遷,迅速發展中的培養肉似乎提供了未來一線希望,但趙家緯強調,應參考此次IPCC報告的作法,以整個食物體系來檢視對環境的影響,食物除了生產製造的碳排之外,還包括了包裝、運輸和剩食的處理等環節,碳排量也都不容小覷。 以剩食為例,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統計,在2019年就有大約17%全球生產的糧食,等同9億3100萬噸在家庭、餐飲和零售端等不同環節被浪費。這意謂著製造這些食物過程中產生的土地與空氣等污染不僅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食物被丟棄後在腐敗的過程中,甚至會釋放溫室氣體,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有約8 - 10%與這些被浪費的食物有關。 日常飲食背後造成的環境影響,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巨大。在層層的問題之下,必須從食物鍊的各個環節,完整思考對應的減碳政策,才能達到更永續的健康飲食...

  6. 3 天前 · 洪奇昌說道,中和已刻不容緩的任務,希望2027年前能將印尼馬魯古省西蘭島西部的森林權,放在各大權交易所掛牌,滿足國內企業對CBAM、CCA及台灣本身的費抵減需求。與印尼政府的合作協議至2051年止,為符合全球市場需求及認可標準,開發註冊於全球最大的美國權核發機構Verra,經過 ...

  7. 6 天前 · 米酵菌酸是什麼? 如何產生?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毒素最早在印尼發現,當地一種名為Tempe bongkrek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引發中毒,進而得知這種毒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