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過度強調個案.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MeToo. 技術限制. 在推特上發起「我也是」運動的女演員 艾莉莎·米蘭諾. #我也是 (英語: #MeToo )是2017年10月 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 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 主題標籤 ,用於譴責 性侵犯 與 性騷擾 行為。 [1] [2] [3] 社會運動人士 塔拉納·伯克 (英語:Tarana Burke) 在此之前數年便開始使用這一短語,後經女演員 艾莉莎·米蘭諾 的傳播而廣為人知。 米蘭諾鼓勵女性在 推特 上公開被侵犯的經歷,以使人們能認識到這些行為的普遍性。 [4] [5] 自此之後,數百萬人使用了這一標籤來公開她們的不快經歷,其中也包括許多知名人士。 [6] [7] 起源 [ 編輯]

  2. 2023年6月2日 · 序言. 背景. 事件發展. 各界反應. 參見. 參考資料. 2023年臺灣#MeToo運動. 2023年5月起在 臺灣 ,一連串 性騷擾 事件被揭露。 最早的案例,是由 民主進步黨 前黨工陳汘瑈、陳汶軒等人指控曾經遭遇 職場 性騷擾,但並未得到主管妥善協助處理,甚至遭到隱匿案情、 職場霸凌 。 相關的性騷擾案件引發 中華民國總統 蔡英文 、 副總統 兼 民主進步黨主席 賴清德 等人致歉,亦導致多位被揭發造成類似案件的涉案者辭去現職,並且開始檢討民主進步黨內部的性別平等機制。

  3. 2023年6月14日 · 運動最早追溯到2006年,人權專家伯克(Tarana Burke)在社群媒體Myspace用me too(我也是)一詞,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 2017年10月,me too運動風起雲湧,《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揭露數十年來,美國影視大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惡行 ...

  4. 台灣#MeToo運動揭開了存在社會、積習已久的性騷擾言行,除了當事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公開說出自己的故事、挺身面對行為者,並提醒社會重視之外,面對不同型態的性騷擾或強迫,我們如何做到「不要就這樣算了」,並提高意識,事先預防,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7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7月31日三讀《性別平等工作法》(原名《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修正案,《報導者》依據新法更新文章,以便讀者了解性騷擾申訴與救濟最新規定。

  5. 2022年10月15日 · 「MeToo」運動本身始於2006年,當時其創始人和活動人士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使用了「我也是」一詞,來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 11年後的2017, 在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發推文呼籲女性說出她們的性騷擾和性侵經歷後,它找到了一個新社交平台。 它很快成為全球覺醒的一個催化劑。...

  6. 2023年7月10日 · (攝影/陳曉威) 2023年的台灣,#MeToo運動終於衝破沉默的高牆,一個接一個受害者的字字血淚,從政黨、職場、校園、娛樂、藝文場域的幽暗之處振聾發聵,進到主流大眾的視野,使人們彷彿一夕之間發覺那光鮮亮麗、道貌岸然的表象後面,無數的性侵犯與性騷擾事件恣意橫流。 諸多受害者所揭露的一切,將我們所身處社會畫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上面是體制中號稱亞洲最進步的性別平等法案(性平三法),回到現實,對他人身體界線的試探與侵犯,卻幾乎被整個社會默許與忽視。 在大眾還沒準備好聆聽之前,訴說的意志已如暗潮,一波波浪拍打上岸際。

  7. 2023年6月7日 · Me Too」真正在社群上成為一個標籤和運動,則是在2017年,好萊塢爆發性侵醜聞時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站出來表示自己也曾經受害,並且在推特上使用「#MeToo」這個標籤,帶頭鼓勵曾經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女性勇敢發聲,在貼文中她提到:「如果你曾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就寫下『Me Too』(我也是)做為這則推文的回應。 If you’ve been...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