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23日 · 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2016-06-23 由 古風屋 發表于 文化. 莊子對生死這個問題,討論的特別多,若大宗師、庚桑楚、徐無鬼、知北游、則陽、達生、天地、天道、秋水等篇,全論及此一問題,如果說莊子一書,是生死論,亦似無不當。. 當然,他也有 ...

  2. 【研究論文】 生死無盡,不如相伴而化其道──《莊子》對「 臨終關懷」思考所開顯的倫理意義. 陳康寧 . 摘要. 近年來,在「跨文化批判」的哲學視域下,蘊藏跨文化潛能的《莊子》成為熱門的中國文本。 《莊子》一書所涉及的語言、隱喻、身體、差異、批判、美學、權力、自然等各種面向的概念已經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議題。 在先秦哲學裡,《莊子》探討「死亡」的議題為最豐富、精彩、深刻,雖然研究《莊子》死亡觀的著作不勝枚舉,但是以死亡來連結倫理內涵的研究卻不為多見。 本論乃是透過《莊子》古典新譯後的一種中國哲學當代實踐之嘗試,特別集中在「臨終關懷」的議題上。 首先,梳理了臺灣「臨終關懷」的教育發展,承續傅偉勳. ※ 本文初稿曾在「 台灣哲學學會2017 年學術研討會」(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7.

  3. 2020年11月8日 · 傅佩榮教授精闢闡述莊子的豁達思想,針對如何做好職場關係管理、父母與子女如何互動、怎樣在職場上安身立命等種種現代生活的難題,提出最圓滿的解決之道。

  4. 2018年5月21日 · 死亡. 至人. 養生主. 在人情與天理之間,顯然有可以讓我們做抉擇做決定的自由的空間,一切就看我們對「天理」體認到什麼地步,而我們心靈自由的程度,也同時依我們被「人情」所牽絆的程度而定。

  5. 想探究莊子面對死亡因應之道,當然是直接進入他的寓言世界中,就可以知道莊子對死的想法。 本文就以下三則寓言,來探討莊子碰到他人之死、妻死 、自己將死時,他是如何面對死亡。 一、老聃死~~他人之死. 莊子藉秦失之口,說明俗情哭老稱之死是「忘其所受」,忘了我們的所受都受乎天,既受乎天,人生存在就有他的時間性,俗情的哀傷正是想逃乎天理,而違背應有的情懷,就是「遁天之刑」。 當你安於有限的時間而隨順時間去變化,就無所謂對生死的哀樂了,人被生死的念頭困住,猶如被倒懸吊著一般痛苦,唯有超乎生死,不為情感所動,才能將這倒懸解開。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 「非夫子之友邪?」曰: 「 然。 」 「然則弔焉若此,可乎」? 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6. 其他人也問了

  7.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首先重視死生問題的哲人,並提出對死生整體觀照的論述。 他並非解釋何謂死,何謂生,而是就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死的態度上,說明什麼是順乎自然的面對方式,並且提出如何學習面對死亡。 莊子以變化來說「道」,而未經工夫修養的常人,只停留在「悅生惡死」的層面。 真人面對生死的態度,是能夠超越、克服一般人對死亡的畏懼,而達到「不死不生」的境界。 死生問題在莊子,不只是自然變化的現象,他是考驗我們是否能夠化解自己的成心、成見,從容地投身變化的關鍵。 莊子透過「心齋」、「坐忘」地解消二分,從分別、執著中回到整體的關照。 整體觀照我們的生命,不只是眼前的活著,同時必定包含未來的死,而活著也就是死著。 因為感受到瀕死的迫切性,所以我們必須在沉淪 (常人)與覺醒 (真人)中,作出抉擇。

  8. 本文即從莊子對於生與死的態度切入,來見莊子的理論體系。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生命的源頭開始談起,然後談論這個源頭如何對生命發生影響和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則是談莊子如何消除人對生死之生命現象的執著,以及人該採取什麼態度去面對這個重大的課題。 莊子希望能夠取消一般人「悅生惡死」的思考模式,於是既從取消形軀的重視,又希望從認知中完全消除一切的對立情況,而生和死,便從原本的生命現象,變成抽象的概念,為一切對立的象徵。 最後莊子認為超脫生死之外,有另一種更高存在,作為人的生命主體,而人應當如何去追求、達到那個境界,此為本文第四部分之討論。 關鍵詞:莊子、道、生死觀. 一、前言 . 生命的誕生與終結是人們重視的兩件大事,《莊子‧德充符》亦云:「死生亦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