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19日 · 因為知道父母不想到護老院,而是希望家人照顧自己,許多子女都對父母晚年生活感到煩惱憂鬱,先是擔心自己無力在金錢和健康上援助父母,再擔心把父母送到護老院會被親戚指責「冷血無情」,更擔心父母患上「失智症」——在這重考慮下,子女隨時被壓力撃倒,作出虐待父母等惡行。 這三方壓力會推使子女陷入石藏文信所命名的「疲於父母症候群」(親に疲れた症候群),因父母的存在而身心受困。

  2. 從一名初中老師的獨白揭露一宗殘酷命案及由此而生的復仇計劃再透過各個主人公的表述逐步拼湊真相。 讀者為曲折的情節著緊吃驚,更為親子、師生和同儕之間,那些扭曲的愛、赤裸的恨甚至殘酷的惡而心寒,以至於結局對倫理和正義的挑戰,至今仍然 ...

  3. 他們是騙子。 三位編劇有否刻意騙取讀者讓人相信自己是女性作家從而 提高作品銷量 ,或是爭議重點。 對此,三人在領獎時表示:「就像我們所有杜撰的話般,沒有 Carmen Mola 這個大學教授。 我們三人在四年前的某日決定合力講述一個故事。 」他們指,選擇 Carmen Mola 一名純熟偶然與玩味,沒有刻意考慮名字的性別或可能的含義。 Mercero 向西班牙「國家報」( El País )形容:「我們沒有躲在女人後面,我們躲在一個名字後。 「泰晤士報」 社論 則正面看待這次的小說詭計(novel ruse),稱之為「傳統的美德,增加了讀者的樂趣」。

  4. 昨日深水埗發生 倫常命案 ,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 據 報道 ,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 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心理學家 Stepahnie Leite 說:「我一直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甚麼他們會覺得殺死家人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他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卻想出殺死家人這種極可怕的方案。 」法庭心理學家兼紐約市私人顧問集團 New York Forensic 董事 N.G. Berrill 認為,在家庭慘劇中,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殺人者的動機,其中一個是因罹患精神疾病而引致幻覺。

  5. 議員更鼓吹離奇的陰謀論,像聲稱人群擁擠,是由與反對派有聯繫的工會工作人員倒植物油在地上造成;有人則暗示死傷是非法毒品引致。 災難發生兩天後,南韓國務總理韓惪洙呼籲人們不要「發表仇恨言論、散佈虛假資訊或分享事故圖片」。 在災難中失去 24 歲姐妹的金有珍(김유진,音譯)透露,受害者家屬一再請求幫助,但政府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阻止網絡攻擊。 受害者家屬們指,一名 16 歲的梨泰院倖存者於 12 月自殺,部分原因是被網絡欺凌嚇怕。 但韓惪洙表示政府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更指責是受害者不夠「堅強」。 即使是為紀念遇難者而設立的公共哀悼祭壇,在當局威脅要將其拆除後,也成為攻擊對象,極右翼 YouTube 用戶直播時對此進行辱罵。

  6. 2016年6月7日 · 然而今年美劇接二連三的命案並未贏得好評急功近利的心態造就的只是單純草率的謀殺它們對故事情節欠缺意義和影響只是為了賺取話題度的植入式命案同時廉價的死亡使觀眾逐漸免疫亦逼使製作人製作殺得更兇更血腥。 然而在電視評論員 David Sims 看來死亡率雖高但這些電視劇都沒有權力遊戲的膽量:「大多數電視劇都不敢真的寫死重要人物死的都是可丟棄的角色。 「好死」的標準. 那麼怎樣才算是「好死」? 綜合幾個老牌電視劇製作人們的意見,「好死」的標準有三:一無可避免、二鋪墊用時、三引起劇情。 「作為觀眾,我不希望人物的死亡被視為『被消滅』。 它所帶來的衝擊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喚起觀眾的某種情感,人物便白死了。

  7. 2017年11月3日 · 死亡自決權:安樂死賦予的是權利,還是義務. 「安樂死」,似乎是因重病、老邁、死別而生無可戀者「好死」的代名詞。. 在最理想情況中,安樂死合法化讓我們掌握死亡自決權。. 然而當法律賦予我們安樂死的權利,又如何不讓它成為一種對社會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