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7日 · 衛福部已在先前預告,「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將是立法院這個會期的優先法案並於2月27日召開首場公聽會針對同性伴侶代理孕母單身人工生殖合法等面向聽取社會意見。 《遠見記者現場觀察雖然部分民間團體對人工生殖適用對象門檻放寬仍有雜音但整體看來女同性配偶開放適用幾乎已成為眾人共識。 「請大家想像一下,未來20年的台灣會是怎樣的現象? 台灣會是多元共融的社會! 」婦產科醫生出身,同時也是國民黨新科立委的陳菁徽在公聽會上,呼籲在場所有人想像一下未來台灣社會的光景。 隨著同婚合法化,外加台灣單身率已從1950年的不到10%,激增到目前約50%,未來台灣社會,可能大家身邊的同事或同學,不同性傾向、不婚族的機率將大大提高。

  2. 2023年11月8日 · 吳昭軍說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將朝4面向研擬包含准許單身女性使用開放同性適用解套代理孕母禁令以及保障兒童最佳權利修正草案法條整理完畢預告預計明年第1季或第2季預告大約2個月時間收集各界意見後將舉行婦團法界及醫界專家會議回應社會各界。 「我們沒有預設立場,希望得出社會最大共識。 」吳昭軍表示,過去確實有反對意見,不論同性、單身者、代孕也都有各自訴求。 現在擔心民眾意見相左太多,將積極異中求同,傾聽不同意見,同時為沒有發言權的孩子做最佳保障,預計最快明年底可將衛福部版本修正草案送進行政院。

  3. 2023年11月10日 · 目前國內人工生殖法僅規範人工受精及試管嬰兒兩個項目且適用對象限定為不孕夫妻且妻子能以子宮孕育生產胎兒者因此許多想要生孩子的同婚伴侶仍選擇飛往美國做生育治療像藝人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便在2021年在透過美國合法代理孕母與丈夫生下一男嬰。 同婚合法四年後,爭議30年的代理孕母仍未定案.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孕前基因遺傳部主任沈思佑曾遇到,前來諮詢的女女同性伴侶,想使用其中一方的卵子,植入另一方的子宮。 但受限台灣《人工生殖法》限制,僅能在台灣先進行凍卵後,再自行赴海外尋找「精主」結合胚胎並植入子宮內,整個過程不僅費用高昂,更有許多海外求子不可預測的醫療風險。 台灣於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成為亞洲同婚合法第一國,被視為 性別平權 的里程碑。

    • 人口愈「催」愈少,「生不出來」更難解
    • 學業、事業、婚姻往後延遲,不孕症衝擊國人
    • 高齡生育時代,不孕症成未來新常態?
    • 化解「生不出來」,企盼醫療外的友善作為

    但,令人納悶的是,台灣喊了催生喊了不下十年,各級政府、企業祭出的催生政策,更是令人看得眼花撩亂,何以台灣的人口竟是愈「催」愈少? 以往的策略,都是刺激與鼓勵生育族群「想」生,殊不知,問題的癥結恐怕不只是「想不想生」,還包含「能不能生」。 《經濟學人》智庫(EIU)在2021年3月底發表調查報告「向上突破:創造台灣更好的育兒環境」指出,台灣與鄰近國家有著許多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共同因素,包括晚婚、遲育、高房價、高額育兒費用、對職涯發展的日益重視,以及缺乏家庭友善的工作文化……無奈的是,這些難題都不可能在一時半刻獲得破解。 其中,經濟因素向來被視為阻礙生育率的最大一塊絆腳石。 台東縣池上鄉長張堯城兩年多前,在鄉代會支持下,在池上推出第一胎生育補貼2萬元的福利,加上台東縣政府原先補助的1萬元,以及鄉內...

    根據醫界對不孕的定義,若夫妻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就可稱為不孕。若是針對35歲以上的婦女,定義更嚴格,半年內無法懷孕,便視為不孕。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指出,如今社會形態變化,導致人生各階段後挪,晚婚晚育已然成為常態,「這世代人生歷程的結婚生子被延遲,不必然代表生得特別少,但很明顯是生得晚。」 其實,以往提到「現代人晚婚」,所有人都將之視為「現象」而非「問題」,但若從生育的觀點來看,由於晚婚會影響生育力,這就不容小覷了。 「不可否認,談生育,年齡就是個硬傷,歲數愈大,自然受孕的機會愈小,」佑昇診所醫師劉志鴻解釋,以天生的女性生理構造來說,女性出生時,身上約帶有15~50萬顆卵泡,之後便會逐年遞減。因此,醫學上,多半視女性21~28歲為黃金生育期,到了35歲,...

    眼前的台灣,正在迎向一個無可避免的未來,就是愈來愈多高齡媽媽。「現在35歲生小孩,都已經算低齡、不算高齡了!」曾啟瑞說。 官方統計,2019年的產婦,40歲以上的占比5.5%,10年前(2009年)僅1.8%。很顯然,高齡生產者占比已逐年上升。此外,根據人口推估、2031年國內將有超過一半女性超過50歲,這連帶讓育齡婦女也產生「高齡化現象」。 曾啟瑞回憶,2015年,他任職北醫生殖醫學中心時期,每年就有近3000名求子的患者,當中已有1/3是40歲以上女性,如今,這個比例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育齡人口」減少,對生育力當然也有影響。所謂育齡人口,指的是15~49歲的女性,這群女性大眾的生理年齡正處於可生育時期,換句話說,是相關重要的「生」力軍。 觀察近年育齡女性人口變化,最高峰出現在2000年...

    歐洲生殖醫學會統計,全球已有約800萬人是經由體外受精技術誕生,也就是俗稱的試管寶寶。 而台灣的試管寶寶也愈來愈多,接受人工生殖手術,在近10年增四倍。「現在你走進產房一看,每100個嬰兒已有5、6個是人工試管寶寶,」曾啟瑞描述。 2020年6月,最新完成的國內人工生殖統計報告顯示,台灣每年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及人工生殖寶寶的數量,都顯著上升(表2、表3)。 儘管5月6日行政院已宣布要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不再僅限於中低收入戶,而是擴及到未滿45歲的夫妻,並祭出補助次數與額度調整等配套。 但曾啟瑞主張,政府對不孕症患者的支持,還欠更多積極作為。他舉全民健保為例,對不孕症的試管等療程,依舊未列為給予給付的疾病項目,被他批為「不合理」。 從另一層面,婦產科醫師張帆提醒,提高生育率的解方,醫療界只能...

  4. 拯救少子化多年來幾乎紋風不動的人工生殖法出現修法契機衛福部已在先前預告,「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將是立法院這個會期的優先法案並於2月27日召開首場公聽會針對同性伴侶代理孕母單身人工生殖合法等面向聽取社會意見

  5. 代理孕母的爭議已延續超過30年衛福部部長薛瑞元8日首度鬆口提到國健署已陸續召開專家溝通會議將開放代理孕母的人工生殖法草案甚至未來將擴及到同婚伴侶以及單身女性對比國際台灣立法進度如何

  6. 2021年4月16日 · 三張圖帶你看懂。 時間回到1985年4月16日,台灣第一個試管寶寶誕生了! 如今台灣每七對夫妻就一對有不孕困擾為了挽救生育率試管寶寶會是解方俗稱的試管寶寶」,就是透過人工生殖技術而誕生的寶寶有別於人體內自然受精著床發育的一般過程試管寶寶的誕生必須經過體外人工取精卵授精胚胎再植回母體等層層關卡每一關都是考驗。 早在1799年英國醫生約翰杭特就完成人類首次的人工授精成功案例,1978年全球第一位試管寶寶也在英國誕生。 但回到36年前的今天,全台灣第一個試管寶寶的出現,仍是非常前衛性的創舉。 5%》每100名新生兒,超過5個是試管寶寶. 從當年的第一例,你知道嗎? 現在台灣每年100名新生兒中,就有5~6個試管寶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