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24日 · 想改善肝功能、避免疲勞,如何從睡眠、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調整? 編按:除了因老化造成的「加齡臭」,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也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不佳,引起「疲勞臭」! 想改善肝功能、避免疲勞臭,如何從睡眠、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調整?

  2. 2024年4月24日 · 為什麼斷食不挑中午或晚上,而是早上呢?. 人體在深夜到清晨期間會進行吸收與代謝,到了早上,活動胃腸來排泄沒有吸收完的殘渣(糞便、尿液、廢物),這時候酵素要養精蓄銳,準備在補充營養的時候上戰場,卻吃了吐司配火腿蛋、米飯配烤魚之類的豐盛 ...

  3. 2018年12月27日 · 最常見的澀味體驗,就是喝了濃茶或年輕的紅酒,或吃了未熟的杮子,又或皮還很綠的香蕉之後,嘴巴裡乾乾的好像黏在一起的感覺。 澀味感的成因,是含單寧的食物或液體,與舌頭表面和唾液發生化學反應。 單寧與唾液裡的蛋白質結合,讓它們黏結成塊。 聚在一起的蛋白質感覺像是小分子,讓唾液變得更黏稠,就比較難以帶送食物滑過舌頭和口腔內側。 也有研究指出,澀味是一種觸覺,由於上皮細胞裡的蛋白質黏結在一起,造成黏膜收縮,產生一股張力,進而啟動感應觸覺的通道。 最後介紹但同樣重要的,是「濃郁味」(kokumi)的概念。 濃郁味是目前熱門的研究主題,它究竟算不算是一種獨立的基本味道,並由完全不同的受體細胞接收,至今已引起廣泛爭辯且未有定論。 不過從目前的討論看來,可以確定一般皆採用與口感有關的詞語來描述。

  4. 2018年3月23日 · 小凡提到自己最近一年升主管後,壓力持續增加並且無法好好休息。問她是否有可以吐苦水聊心事的對象,她說自己不習慣跟好友吐苦水,因為說了事情也不會比較改善。「那妳的朋友會跟你吐苦水嗎?」我問。

    • 別用「自動導航模式」與人互動
    • 每段溝通都有兩個部分:內容與過程
    • 爭論只是為了講贏對方

    為了達到有效溝通,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每個想法與感受,並能帶著同情心清晰地表達出來;也要鼓勵對方這麼做。因此,有效溝通不只是把正確的話語串連在一起,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有效溝通下,就能坦然說出心裡的話,彼此發揮同理心,更加了解對方,進而產生更多安全感與連結感。 往好處想,我們每天都在互動,不斷在溝通,不管是透過言語或文字,都能培養「有效溝通」的能力。但實際上我們都是開啟自動導航模式在與人互動,所以在有意無意間都會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舉例來說,你上班正忙碌的時候,朋友發訊息跟你說,他找到你上次買不到的衣服了,雖然你覺得很感激,但卻沒有空謝謝對方通知。這時朋友所接收到的訊息是,你不感謝他的付出,或是不在乎這件事,所以連一句感謝都沒空說。朋友會覺得你不重視他的感受,心裡覺得受傷,以後就不再會想與...

    前者是溝通時討論的焦點,後者是溝通的方式。人們比較容易記住討論的過程,牢牢記住互動時的感覺,反而不會記得太多討論內容。 有效溝通奠基於健康的溝通方式,不論議題為何,討論過程都不能太草率。不管是和家人討論在家裡開伙或是上館子,或是和伴侶討論應該以哪種精神去教養孩子,都應該秉持正向無害的溝通原則。溝通時,彼此都要理解對方的目標與訴求,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講贏對方或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為了相互理解,分享彼此的真實感受。正向的溝通過程可以建立連結感,達成雙贏的局面。 開始溝通時,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訴求,總是受到無意識的欲望所驅動,想要為所欲為或是證明自己的見解。因此,自我反省相當重要,才能找出內心隱藏的訴求,避免它破壞有建設性的對話。 人相處難免發生爭執,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要求是合理的。你不想出...

    一般來說,討論過程最好保持平和的態度,而不是爭得面紅耳赤。爭論從來就沒有建設性,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管用,例如法庭辯論或是候選人的辯論會。 爭論是為了講贏對方與證明自己的觀點,讓對方漏洞百出、啞口無言,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產生不良的溝通後果。 意見僵持不下時,就很容易會陷入爭辯,這時我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各自的見解,而忽略了過程。我們試圖說服對方自己是對的,攻擊性和防禦性也越來越強。 跟伴侶、親人的爭論最沒有建設性。當然,不管是對誰,踩中地雷一定會吵起來,但跟親人總是在較勁,宿怨累積已久,誰也不讓誰。只要意見一有不合,就會越吵越兇,無法就事論事,只想堅持己見、保持自己的地位。這種議題在宗教、政治上特別明顯。 聚焦於過程而非內容,溝通才不限於僅僅表達意見,還要接收對方的需求、感受和經驗,這樣才能...

  5. 2016年11月21日 · 這些都無法進入有效溝通模式、解決問題,但若雙方長期衝突,自然欠缺正面的溝通經驗,陷入爭執也不意外。 此時,無須氣餒,不妨把面對抱怨的課題,轉為檢視自己被對方抱怨而受傷的心情,探索對方的抱怨是否已經挑戰自己存在的核心價值,使 ...

  6. 2021年7月5日 · 1、培養運動習慣. 保持運動習慣。 pexels. 運動可以非常有效的緩解焦慮症狀和改善情緒。 專家強調,適度的運動,例如每週4天、每次步行60分鐘,效果和減少焦慮的藥物一樣有效。 因為研究發現,運動顯著減少會引發焦慮症狀的各種條件,更能明顯降低壓力。 2、保持規律睡眠習慣. 專家表示,焦慮會讓人難以入睡,而沒有充分的休息,則會導致更多的焦慮,但有一些關鍵的方法可以讓焦慮獲得更好的睡眠,像是保持一個固定睡眠規律,包括每天在同一個時間睡覺和起床。 若能至少維持7小時的睡眠時間,將有助於緩解焦慮,「睡眠不足會增加壓力賀爾蒙的產生,進而導致更多問題。 3、嘗試冥想和放鬆技巧. 嘗試冥想和放鬆技巧。 pexels.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