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单一制 - 議會制 的共和國

      • 捷克共和國是一個 单一制 - 議會制 的共和國,亦屬於發達的 民主共和制 國家,擁有先進的、高收入的 市場經濟 ,兼具 社會主義 和 自由主義 。 它的社會福利健全, 全民醫療保健 和免費 大學教育 被廣泛運用在社會中。
  1. 其他人也問了

  2. 3 天前 · Škoda汽車是捷克一大經濟支柱(圖為Superb II 1.8 TSI車款) 捷克列車系統全由Škoda自力生產 捷克主要有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製鞋,木材加工,玻璃製造和啤酒釀造等工業部門。 捷克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已開發國家行列 [15]。在東部歐洲國家捷克擁有高水準人類發展指數 [16]。

  3. 捷克共和國是一個 单一制 - 議會制 的共和國,亦屬於發達的 民主共和制 國家,擁有先進的、高收入的 市場經濟 ,兼具 社會主義 和 自由主義 。 它的社會福利健全, 全民醫療保健 和免費 大學教育 被廣泛運用在社會中。 它在聯合國不平等調整後的 人類發展指數 排名世界第16位,原始排名32位,在 世界銀行 的 人力資本指數 中排第24名。 它在 歐洲 最安全和最和平的國家中排第8名,在全球排第29名。 捷克共和國目前是 聯合國 、 北約 、 歐盟 、 經合組織 、 歐安組織 和 歐洲委員會 的成員之一。 歷史.

  4. 5 天前 · 工具. 捷克共和國 ( 捷克語 : Česká republika ),通稱 捷克 ( Česko ),位於 歐洲 共和制 國家,也是位於歐洲 內陸國家 。 根據地理分區不同定義,捷克被認為處在 中歐 和 東歐 。 南面 奧地利 ,西面 德國 ,東北面 波蘭 ,東面為 斯洛伐克 [8] 。 捷克的前身 波希米亞王國 [9] [10] ,作為 神聖羅馬帝國 七大選侯國之一,它 哈布斯堡王朝 統治核心。 由於波西米亞王國境內同時擁有 天主教 和 新教 胡斯派 兩大宗教派別,讓這裡成為了 三十年宗教戰爭 發源地。 18世紀後,捷克境內的 波西米亞 和 摩拉維亞 這兩個區域成為 奧地利帝國 及 奧匈帝國 工業中心。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地理環境
    • 自然資源
    • 行政區劃
    • 人口民族
    • 政治
    • 經濟
    • 文化

    捷克共和國(捷克語:Česká republika),簡稱“捷克”,國土面積78866平方公里,與德國,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接壤,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

    在捷克的國際通用稱呼方面,雖然習慣上英語多數是以Czech Republic稱呼之,但事實上在一份1993年時公布的官方檔案中,捷克外交部要求世界各國在地理用途上提及捷克這地區時,應該用Czechia(相對捷克語中的Česko)這名稱來稱呼之,而Czech Republic則保留,作為官方檔案時使用,其國際代碼為CZ。

    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至該地區,公元623年建立薩摩公國,公元830年建立大摩拉維亞帝國。10世紀上半葉成立捷克公國。1419~1437年,捷克地區爆發了反對羅馬教廷、德意志貴族和封建統治的胡斯運動。1620年,波西米亞王國被哈布斯堡王朝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1918年10月28日與斯洛伐克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年1月1日起與斯洛伐克和平地分離,成為獨立主權國家。

    捷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已開發國家行列。擁有極高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中文名稱:捷克共和國

    •英文名稱:The Czech Republic

    •簡稱:捷克

    •所屬洲:歐洲

    •首都:布拉格

    •主要城市:布爾諾,俄斯特拉發,比爾森,卡羅維發利等

    捷克的土著居民為凱爾特族博伊人,公元初被日耳曼馬科曼尼人取代。

    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

    公元623年,斯拉夫(SLOVANE)部落聯盟薩摩公國形成,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斯拉夫王國。

    公元830年,建立大摩拉維亞公國(VELKA MORAⅥA)。

    9世紀末~10世紀上半葉,大摩拉維亞帝國解體,普熱美斯家族成立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捷克公國。

    1086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vradislav 2)以波希米亞(波希米亞是拉丁語、日耳曼語對捷克的稱呼)國王稱號,此後捷克公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

    位置境域

    捷克東面毗鄰斯洛伐克,南面接壤奧地利,北面鄰接波蘭,西面與德國相鄰,面積78866km2,其中陸地面積:77276km2,水域面積:1590km2。由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3個部分組成。

    地形地貌

    捷克處在三面隆起的四邊形盆地,土地肥沃。北有克爾科諾謝山,南有舒瑪瓦山,東部和東南部為平均海拔500-600米的捷克—摩拉維亞高原。盆地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0米以下,有拉貝河平原,比爾森盆地、厄爾士山麓盆地和南捷克湖沼地帶。伏爾塔瓦河最長,流經布拉格。易北河發源於捷克的拉貝河,可以通航。 東部摩拉瓦河—奧得河上遊河谷地區是捷克盆地與斯洛伐克山地之間地帶,稱為摩拉瓦河—奧得河走廊,自古是北歐與南歐之間通商要道。全國丘陵起伏,森林密布,風景秀麗。 國土分為兩大地理區,一為位於西半部的波希米亞高地,另一為位於東半部的喀爾巴阡山地,它由一系列東西走向山脈組成。最高點是海拔為2655米的格爾拉霍夫斯基峰。境內高地、丘陵和盆地相間。邊境多山,蘇台德山的斯涅日卡山,海拔1602米。境內最低海拔Elbe河:115米。

    氣候特徵

    捷克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多雪。其中7月最熱,1月最冷。布拉格平均氣溫7月份為19.5℃,1月份為-0.5℃。

    捷克褐煤、硬煤和鈾礦蘊藏豐富,其中褐煤和硬煤儲量約為134億噸,分別居世界第三位和歐洲第五位。石油、天然氣和鐵砂儲量甚小,依賴進口。其它礦物資源有錳、鋁、鋅、螢石、石墨和高嶺土等。

    在伏爾塔瓦河上建有大型水電站。

    區劃

    捷克全國共分為14個州級行政區,其中包括首都布拉格市與13個州。 中波希米亞州(Středočeský kraj) 南波希米亞州(Jihočeský kraj) 比爾森州(Plzeňsky kraj)卡羅維發利州(Karlovarsky kraj) 拉貝河畔烏斯季州(ústecky kraj) 利貝雷茨州(Liberecky kraj) 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Královéhradecky kraj) 帕爾杜比采州(Pardubicky kraj) 維索基納州(Kraj Vysočina) 南摩拉維亞州(Jihomoravsky kraj) 奧洛穆茨州(Olomoucky kraj) 茲林州(Zlínsky kraj) 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州(Moravskoslezsky kraj)

    首都

    布拉格(Prague)是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中波希米亞州、伏爾塔瓦河流域。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交通樞紐,與周邊國家的聯繫也相當密切(特別是在地理上恰好介於柏林與維也納這2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中間,此外還有比爾森、布爾諾、俄斯特拉發等)。面積496平方公里。人口129萬(2018年)。地形波狀起伏,最低點海拔190米,最高點海拔380米。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7月平均氣溫19.5℃, 1月-0.5℃,年平均氣溫9.5℃。年降水量約500毫米。

    國旗

    捷克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由藍、白、紅三色組成。左側為藍色等腰三角形。右側是兩個相等的梯形,上白下紅。藍、白、紅三色是斯拉夫民族喜歡的傳統顏色。捷克人的故鄉是古老的波希米亞王國,這個王國的顏色為紅、白兩色。白色代表神聖和純潔,象徵著人民對和平與光明的追求;紅色象徵勇敢和不畏困難的精神,象徵人民為國家的獨立解放和繁榮富強而奉獻的鮮血與取得的勝利。藍色來自原來的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省徽章的顏色。

    人口

    截至2018年10月,捷克人口有1064萬,其中約90%以上為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占2.9%,德意志族占1%,此外還有少量波蘭族和羅姆族(吉普賽人)。官方語言為捷克語,主要宗教是羅馬天主教。

    民族

    民族構成 捷克的民族構成隨著歷史的變遷而在發生變化。如今,捷克人為捷克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占人口總數的94.2%。捷克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為三個分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波希米亞分支占人口總數的90.4%,摩拉維亞分支占人口總數的3.7%,西里西亞分支占人口總數的0.1%。斯洛伐克人占人口總數的1.9%,波蘭人占0.5%,德意志人占0.4%,匈牙利人占0.1%,羅姆人占0.1%,其他少數民族占2.8%。 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問題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作為一個民主、統一的民族國家於1918年成立,但少數民族問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給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大部分斯洛伐克人一直拒絕接受由總統馬薩里克提出的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觀點,並要求斯洛伐克被理解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尤其是德意志族,也不願意接受統一民族國家的構想。300多萬名德意志人在奧匈帝國解體後被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即使他們有自己的教育體系(包括高等院校)、政治和文化機構,而且從1926年起,德意志人參與了政府工作,但仍然不願意接受少數民族的地位和待遇。匈牙利人、波蘭人和羅塞尼亞人也不希望成為受到些微差別對待的少數民族。出於上述原因,20世紀30年代,居住在捷德邊境地區——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與納粹德國聯合搞獨立,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將德意志人居住的捷“蘇台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接著,斯洛伐克人也提出了自治的要求,1939年3月4日,斯洛伐克議會宣布成立獨立的國家。 民族問題的處理與遺存 二戰後,為了國家的穩定,捷克斯洛伐克當局開始處理種族雜居的問題,採取了清除非斯拉夫少數民族的措施:200多萬德意志人被驅逐出境;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之間也進行了一次人口互換,約7.3萬斯族人從匈牙利遷回到斯洛伐克,大約7.4萬人從斯洛伐克遷出到匈牙利。加之,隨著居住地的割讓,70萬居住在喀爾巴阡山脈附近的羅塞尼亞人劃歸到蘇聯。結果,捷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少數民族問題也隨之弱化,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如現居住在德國的德意志人被驅逐者及其後代不斷地向捷克當局提出抗議,關於遣返德意志人的“貝奈斯總統令”仍然是影響捷德關係的敏感問題。 羅姆人問題 “羅姆人問題”是捷克獨立後一個突出的少數民族問題。羅姆人源自印度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統一的書面語,分散在全國各地,大部分羅姆人集中在捷克北部和西北部地區,他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與眾不同,文化水平低,素質差,失業率高,生活在與其他民族相隔絕的狀態中。在捷克,申報的羅姆人不足1.2萬人,而實際生活在捷克境內的羅姆人數遠遠不止這些。儘管只有少數捷克人願意寬容地對待羅姆人,願意與他們為鄰或進行合作,但大部分公民譴責“光頭黨”成員對羅姆人採取的侵略性攻擊活動。劇變後,羅姆人自己成立了一些政治組織,但影響不大。捷克政府未通過任何一項將羅姆人融入社會的政策。

    政局

    2017年10月,捷克舉行議會眾議院選舉,ANO2011運動在選舉中獲勝。12月13日,捷克新一屆政府成立,ANO2011運動主席、上屆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安德烈·巴比什(Andrej BABIŠ)牽頭組成少數政府,巴比什擔任總理。2018年1月,議會眾議院未能通過政府信任案表決,新政府遞交辭呈。6月,由ANO2011運動和社民黨組成的少數聯合政府正式成立,巴比什再次出任總理。7月,議會眾議院通過政府信任案投票,新政府正式履行職能。11月,反對黨發起政府不信任案投票,最終未能通過,新政府繼續執政。

    政體

    捷克采多黨議會民主制,政府首腦為總理。捷克國會(Parlament České republiky)是兩院制:下議院(Poslanecká sněmovna,200人)和上議院(Senát,81人)。 國會聯合推選的總統5年一任,可連任一次。總統為名義上首腦只有有限權力,多數決策由國會認可,但是極特殊狀態下可以解散國會。他也負責提名總理和內閣成員。自2013年1月開始,總統將通過直選兩輪選舉產生。 大的政黨有偏右的公民民主黨和左派的捷克社會民主黨,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和綠黨是小黨。2010年議會大選雖然社會民主黨獲得最多議席,但是議席第二的公民民主黨與基民盟組成執政聯盟在執政。 2013年1月首次直選總統,米洛甚·澤曼(Miloš Zeman)獲得54.8%選票當選為新總統。

    憲法

    1960年7月,國民議會通過憲法,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10月,國民議會通過憲法法律,規定捷克斯洛伐克是由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兩個平等民族組成的聯邦制國家。1989年11月,聯邦議會取消憲法中關於捷共在社會中領導作用的條款。1990年4月,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名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並修改了國徽。1992年11月25日,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解體法”。12月15日,捷克民族議會決定接管聯邦議會的職能,並於16日通過了新憲法,改國名為捷克共和國,修改了國徽,確定了多黨議會民主制和平等、自由、法制的原則。新憲法於1993年1月1日生效。

    概況

    捷克主要有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製鞋,木材加工,玻璃製造和啤酒釀造等工業部門。 捷克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已開發國家行列。在東部歐洲國家中捷克擁有高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 捷克的出口對象是歐盟成員,尤其是德國。目前該國經濟大多已經私有化,包括銀行和電信業。目前中央政府正計畫要繼續私有化能源業和布拉格機場。2009年捷克經濟協會針對捷克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證明,大多數經濟學家願意捷克大多數經濟部門實現更多自由化。東歐和中歐的新興民主國家其中最為發達的。自奧匈帝國時期起,捷克就是東歐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捷克擁有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 捷克於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成員國,取消了同周邊國家的邊境限制。捷克目前還不是歐元區成員,暫時不考慮加入歐元區。 捷克為中等已開發國家,工業基礎雄厚。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下滑,2010年和2011年實現恢復性增長,2012年和2013年經濟再次下滑。2014年以來實現緩慢復甦,近兩年增長勢頭強勁。2016年GDP為1930億美元,同比增長2.4%,人均GDP18250美元。2017年GDP同比增長4.5%,通脹率2.5%,失業率4%。2018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4%。截至2018年10月底,通脹率2.2%,失業率2.1%。

    工業

    捷克原為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它以機械製造、各種工具機、動力設備、船舶、汽車、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製鞋、啤酒釀造均聞名於世。工業基礎厚,二戰後,改變了原來的工業結構,重點發展鋼鐵、重型機械工業。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占40%(1999年)。 捷克是啤酒生產和消費大國,其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斯洛伐克、波蘭、德國、奧地利和美國。1996年啤酒總產量達18.3億升。1999年捷克人均啤酒消費量達到161.1升,比啤酒消費大國德國多30升。以人均啤酒消費量計,捷克連續7年位居世界榜首。 通訊業發展迅速,1998年底行動電話普及率接近10%,行動電話用戶達93萬,趕超了某些西方已開發國家。 捷克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化工、冶金、紡織、電力、食品、製鞋、木材加工和玻璃製造等。2015年工業總值同比增長4.6%。近幾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農業

    2015年糧食產值74744百萬克朗,畜牧業產值46007百萬克朗。農業用地面積245.7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4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4%。農業人口14.8萬,占全國勞動人口的3.0%。2015年糧食總產818.4萬噸。近幾年主要農牧產品產量如下。

    談及捷克文化,必須提到捷克文學,因為這裡誕生了卡夫卡、哈謝克、塞弗爾特、昆德拉等世界級文學巨匠。

    捷克在20世紀曾有過兩次文學藝術的繁榮,第一次繁榮是20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捷克出現了許多文學大家。比如人們熟知的雅洛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弗拉迪斯拉夫·萬楚拉(1891-1942)、卡·恰佩克(1890-1938),還有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這一批捷克文學家一下子將捷克文學提升到了歐洲文學的高度,可惜這個文學進程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

    1938年,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簽訂慕尼黑協定,命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又進入了被占領時期。“但即便在被占領時期,捷克亦有出色的作家和作品。”紅色經典《絞刑架下的報告》作者尤利烏斯· 伏契克(1903-1943),還有恰佩克、萬楚拉,“他們都被德國法西斯殺害了,但他們的作品還是讓人們感受到了捷克文學的存在。

    第二次繁榮則源於20世紀60年代,那時有瓦茨拉夫·哈維爾(1936-2011)、米蘭·昆德拉(1929-)、伊凡·克里瑪(1931-)這三位並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的大家。“這些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比如我們現在會提到的‘布拉格之春’中以作家的身份發揮了特別積極的作用。昆德拉的代表作《玩笑》就是在60年代初出現在捷克讀者的視野中的。”

  5.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後,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並選出TomasMasaryk為開國第一任總統,捷克經濟及文化蓬勃發展,惟政治上不同族群意見無法調和,日耳曼族群與斯拉夫族群間隙漸深,1938年德國入侵,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捷克才重獲自由;惟共產黨於 ...

  6. 3 天前 · 捷克共和国(捷克语: Česká republika ),通称捷克( Česko ),位于欧洲共和制国家,也是位于欧洲内陆国家。根据地理分区不同定义,捷克被认为处在中欧和东欧。南面奥地利,西面德国,东北面波兰,东面为斯洛伐克 [8]。 捷克的前身波希米亚王国 [9] [10],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七 ...

  7. 捷克是一個發達的 資本主義國家 ,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 歐盟 。 於2006年被 世界銀行 列入 發達國家 行列。 [3] 2021年 國內生產總值 282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69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3.3%。 [1] 中文名. 捷克共和國 [2] 外文名. Česká republika (捷克語) [1] The Czech Republic (英語) 簡 稱. 捷克.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布拉格 [1] 主要城市. 布爾諾 、 俄斯特拉發 、 比爾森 、 卡羅維發利 等 [1] 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