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開始去看自己是不是有上面所言的症狀」,而自己也好像很符合憂鬱症狀」,常常遇到了一些挫折就心情不好吃不下睡不著煩惱到很難做決定想著事情會解決不了似乎沒什麼希望的感覺

    • 憂鬱症 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
    • 患者已失去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
    • 避免情緒勒索、叫對方想開一點
    • 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究竟,憂鬱症為什麼難以走出來?甚至讓人痛苦到活不下去?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說明,憂鬱症患者想輕生的原因很複雜,難以一概而論,但大抵上可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 「想死」多與個人不公平的感受有關,或是表達對世界的控訴,患者過去所遭遇過的陰影或悲慘經歷,像是:從小被別人霸凌、被原生家庭虐待等,都會讓人產生痛苦、絕望、不滿的感受,覺得為什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而「不想活」的情況則更嚴峻一些,代表著對世界絕望,已經沒有活下去的能量,例如:罹患重病、遭逢重要親友的死亡等。

    憂鬱症患者必須經常忍受一次又一次低潮的襲擊,獨自面對掙扎與痛苦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並非「正面思考」或「想開一點」就會好轉,因為患者的大腦在生理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已失去了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當無法撐下去的時候,就會覺得或許選擇結束生命可以停止悲傷的輪迴。 章秉純補充,憂鬱症患者的輕生情緒常是累積而來的,在引發實際的自殺行動事件之前,通常已累積了非常多的負面感受,當憂鬱繼續惡化時,患者可能還會產生「幻覺」,耳朵會聽到有人在罵他、說他不好,甚至叫他去死,而這些感受將影響患者走上自殺的道路。

    身為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往往很難理解對方內心的痛苦,也不知道要如何勸慰對方從輕生的念頭走出來。章秉純建議,與其請對方「看開一點」、「不要想太多」,不如轉而支持他:「我知道你盡力了,現在對你來說的確很痛苦,我們一起想一想,還有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可做呢?」,或者也可以說「過段時間情況或許可能改變,我們一起等等看」。 盡量不要逼問對方「為什麼想尋死?」或是輕率地說出「事情會慢慢好轉」、「你不在了大家都會難過」等情緒勒索話語,因為這可能會讓患者的壓力過大或是認為身邊的人僅是將問題單純化,使患者產生無助、自責與罪惡感,甚至關起溝通的心門。

    即使不知道要說什麼安慰的話,也可以靜靜地耐心陪伴對方,因為光是待在對方身邊,就能給予憂鬱症患者很大的支持。而在情況允許下,建議可陪他一起至身心科就診,讓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這麼做也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干擾。 章秉純說,若將憂鬱症患者的大腦想像成一塊鋼板,患者服用藥物,就是將大腦鋼板融化,來爭取醫療介入、認知重塑的時間,專業醫師再接續協助患者改變想法、給予支持、賦予能力,加上親友的耐心陪伴,才能為患者大腦刻出新的思考方式、賦予新的意義,慢慢幫助他們走出憂鬱的深谷,降低自殺的風險。 source=index201607">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詢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章秉純) 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近4千人自殺死亡! 微笑的背後可能...

  2. 2022年11月22日 · 情緒不會挑選時間。 任何時期我們都可能處在憂鬱的情緒當中或許是在學期間或許是寒暑假或許是生日或許是過年而在不同的時間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需要兼顧的事有的人需要打工有的人需要寫報告當憂鬱來襲如何面對生活? 當憂鬱情緒來襲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呢?...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1月15日 · 當檢視自己有憂鬱症相關症狀時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也可考慮醫療協助藉由抗憂鬱藥物來情緒穩定改善睡眠品質並視情況穩定後接受心理治療學習放鬆壓力管理認知行為等技巧

  5. 2023年10月4日 ·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 (1)情緒低落、 (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體重下降或上升、 (4)嗜睡或失眠、 (5)精神運動遲滯、 (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經常想到死亡。 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6. 2020年5月22日 · 施佳佐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親友需費心照顧生活重心也會擺在生病者身上而忽略了自己或旁人需求相處時情緒與氣氛會隨著罹病者一起起伏加上面對憂鬱者的情緒變化及異常行為往往不知該如何應對因此家中只要一人陷憂鬱 ...

  7. 2023年12月31日 · 聽健康. 00:00 / 00:00.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 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