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每根触手内侧密生纤毛,纤毛扇动形成水流,将水中藻类、细菌和有机杂质等食物吸入体内,再其后是虫室,虫室壁由角质构成,形成群体骨架。 触手冠由虫室伸出摄食,受刺激后缩进虫室内。

    • 概览
    • 动物学史
    • 形态特征
    • 生活习性
    • 分布范围
    • 生长繁殖
    • 主要价值

    [fú yóu]

    蜉蝣目昆虫的统称

    展开20个同名词条

    蜉蝣,是蜉蝣目的昆虫,简称蜉 。全世界已知2300多种蜉蝣,中国已知300多种蜉蝣。 体小至中型,细长,体壁柔软;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翅膜质,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前翅大三角形,后翅退化而小于前翅;翅脉原始,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因其成虫波浪式飞行似浮游状而得名。

    蜉蝣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受温度、水体的地质、水质和水流速度等影响较大。 蜉蝣幼虫的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有些游泳和附着在水草上,有些爬行在水底淤泥中,有些建立通道在河岸黏土中生活,还有一些身体扁平并隐藏在清澈急流的石头下。它们以腐屑、小型藻类、原生动物、腐烂的水草为食,有些种类是肉食性的,以小型昆虫幼虫为食。 成虫产卵于水中,卵常粘成球状或柱状的卵块,卵块落于水中后再分散。每一雌虫产卵几百至几千个,也有每次只产一个卵的种类,卵发育时间通常1~2周,也有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 蜉蝣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1~2天,长的约一周,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蜉蝣因其美丽和极短的寿命备受关注,被视为生命短暂和珍贵的象征。 它们是一类古老的昆虫,被认为是活化石之一。由于敏感度高,蜉蝣数量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尺,备受生物系统学者关注。

    蜉蝣是一类原始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因其成虫波浪式飞行,似浮游状故而得名蜉蝣。蜉蝣因其美丽和极短的寿命备受关注,被视为生命短暂和珍贵的象征。其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1~2天,长的约一周,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蜉蝣,是蜉蝣目的昆虫,简称蜉。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亚成虫和成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黄色。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

    蜉蝣稚虫有两种比较特化的体制:

    蜉蝣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

    蜉蝣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受温度、水体的地质、水质和水流速度等影响较大。

    蜉蝣成虫产卵于水中,卵常粘成球状或柱状的卵块,卵块落于水中后再分散。每一雌虫产卵几百至几千个,也有每次只产一个卵的种类,卵发育时间通常1~2周,也有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

    蜉蝣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雌虫产卵于水中在温带地区,不同种类的蜉蝣均在夏季羽化。热带地区的蜉蝣,羽化则是季节性的,或参照一年中的月相羽化。为完成其倒数第二次蜕皮(羽化),末龄幼虫有的离开水体,有些小型种类则直接在水面羽化。它们首先蜕皮成为有薄薄翅膀的亚成虫。大多数亚成虫在短距离飞行后再次蜕皮,成为翅膀透明、性发育成熟、常被钓鱼者们用做“旋式诱饵”的成虫。有的种类这两次蜕皮的间隔是几分钟,有的则长达数小时。为后代而冲刺成虫的形态和习性,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两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幼虫能轻易地升到水面上。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稚虫水生,常扁平。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其中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稚虫期一般1一3年,大部分每年1代或两三代,在温暖地区10~15 天能完成发育。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老熟稚虫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期虫体与成虫相似,但翅不透明或半透明,体表、翅、足常被细毛和缘缨,体色较成虫灰暗,前足和尾须短,行动不活泼,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之长短有相关现象,亚成虫期短者,成虫寿命则短;亚成虫期长者,成虫期则长。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成虫不取食, 。

    蜉蝣是一类古老的昆虫,被认为是活化石之一。

    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简·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但是现在,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备受生物系统学者关注。

  2. 水黾是 半翅目 黾蝽科 大黾蝽属昆虫。. [6]形细长,黑褐色;头部为三角形,稍长。. 复眼1对,位于两侧;单眼退化;口吻稍长,分为3节,第二节最长;触角丝状,4节,突出于头的前方。. 前胸延长,背部黑褐色,前翅革质,无膜质部;足3对,前足稍短,中、后 ...

  3. 红头芫菁, 芫菁 , 鞘翅目 一科,头下口式,与身体几成垂直,具有很细颈。. 触角 11节,丝状或锯齿状。. 前胸一般狭于 鞘翅 基部,鞘翅长达腹端,或短缩露出大部分腹节,质地柔软,两翅在端分离,不合拢。. 足细长。. 本科昆虫具复变态。. 世界约2300 ...

  4. 本词条由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食骨蠕虫属(学名:Osedax)是一类深海 多毛纲 动物,俗称食骨虫,学名Osedax来自拉丁语,意为“食骨”,得名原因它们主要是靠在 鲸 遗体 骨头上钻洞来获取骨头里脂类物质,这些物质 ...

  5.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约有1000科、100万种。. 身体分为3个区域: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长有触角、复眼、单眼或眼点以及根据饮食而改变的口器;胸部分为3个体节,每一节都有1对足;其身体被防水的外骨骼覆盖,通过与气管系统连通的气孔进行呼吸 [12 ...

  6. 虫在全世界有4000 多种,中国约有吸血蠓320 种。. [5] 蠓虫成虫体型细小,褐色或黑色,长约1~4毫米,有复眼、单眼各一对,触角丝状,长而有毛,喙短,雌虫为刺吸式;胸分三节,中胸背板最发达,前部两侧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宽,翅端钝圆,接近前缘的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