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6日 · 馬斯克貼出的梗圖。 圖/Twitter. 2021年的全集團癱瘓. 這已非首次Meta出現全球範圍的癱瘓(小範圍故障略過不論),前次是在2021年,彼時Meta尚未更名、集團名稱仍為Facebook,那時Facebook、FB...

  2. 2024年1月12日 · 在中國科技極權之下,早已四分五裂成一盤散沙的民間社會,居然自發集結,突破線上關鍵詞審查的壁壘,突破「舉報」等相互監視而致人際信任匱乏的壁壘,現身在街頭。 並且,是攔轎申冤、雙膝下跪、求青天老爺作主的中國特色「民求官」,而是扎扎實實喊出了:「習近平下台」、「共產黨下台」的政治訴求。 我在日本最要好的朋友,來自四川的Y女士表示,這讓她對中國密透風的絕望透進了一絲光。...

  3. 2021年10月6日 · 因此在發覺公司已陷入自我擴散的惡性循環後,豪根才判斷「臉書可能『自我修正』」,並於2021年離職後與《華爾街日報》合作吹哨爆料的〈臉書報告〉行動。 臉書是否會加深分歧?圖為認為是俄羅斯試圖利用臉書和Instagram,試圖干預美國選舉的廣告。

    • ▌後真相時代,不實資訊帶來的挑戰
    • ▌什麼是事實查核?
    • ▌為什麼要做事實查核?
    • ▌事實查核怎麼做?該注意什麼?
    • ▌事實查核有用嗎?

    談論事實查核前,先臚列資訊傳播在當下面臨的至少四個挑戰。 首先,是不實資訊的氾濫。TOW數位新聞研究中心一篇文章中,將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出現的不實資訊分為六種: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的這個月,不實資訊——在新聞報導中以「假新聞」(fake news)泛稱——是西方媒體熱議的話題。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11月10日出面表示,假新聞影響了選舉結果,使川普當選總統是個「十分瘋狂的想法」。 馬克祖克柏因這段言論飽受爭議,有人甚至還為此,寫了一則假新聞諷刺他不願正視假新聞的負面影響,並於臉書分享: 「馬克祖克伯過世,32歲,否認臉書假新聞問題(Mark Zuckerberg – Dead at 32 – Denies Facebook Has Problem With F...

    事實查核——特別是一般讀者比較熟悉的「政治事實查核(political fact-checking)」——是近十年興起的報導形式,通常由媒體、獨立機構或非政府組織進行,透過搜索公開資料與訪查可靠消息來源,審視政治人物、社會有力人士、名嘴的公開發言,判斷言論是否真確、發言是否有歪曲脈絡,達到公民知情(informed)的作用。 《華盛頓郵報》首任事實查核記者Michael Dobbs在一篇2012年2月發表於不具黨派聯繫的智庫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報告中,以《華盛頓郵報》為例,簡單回顧了當代事實查核的歷史: 1980年雷根競選美國總統時,曾因「樹木造成的污染是汽車與工廠加總的四倍」的不實言論,遭到選民與傳媒的譏諷。在他當選總統後,記者開始檢視雷根的記者會與電視談話,企圖尋找言論中的事實錯誤。八年的...

    欲透過事實查核達成的目標,可能有下列兩項: 而這兩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並且完善民主機制。 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看,事實查核可以說是兩種新聞報導理念的衝突下出現的產物——究竟記者應該避免插入「主觀」的想法,只客觀公平的報導兩造說辭,然後交由讀者決定哪一方較合理,還是記者應該主動追尋真相,在能力與可取得資料的範圍所及,盡可能告訴讀者真相是什麼? 誠如學者Lucas Graves所言,事實查核是一項對政治報導中經常出現的「這個人說那個人說」( (he-said-she-said journalism)的報導方法——也就是不管兩造當事人說辭是否合理,重點是公平呈現兩造說辭,最後交由讀者決定——的改革運動。

    以美國政治事實查核網站《PolitiFact》為例,該網站詳細解釋了該機構進行事實查核的方法: 首先,在政治人物(包括在職的和正在競選的)公開的演講、新聞、新聞稿、競選文宣、電視廣告、臉書貼文以及採訪逐字稿中,選擇最有新聞價值以及最需要被查核的文本。在決定什麼是最有新聞價值且最需要被查核時,《PolitiFact》通常會根據下列準則判斷: 很有趣的是,《PolitiFact》在準則中表示他們承認「誇飾」(hyperbole)在政治修辭與演說中是被允許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定義何謂誇飾,以及到達何種程度的誇飾便需要事實查核的介入。 選出被查核的文本後,透過比對可靠消息來源與公開資料,來對被查核的文本做出判斷。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選擇公正可靠、不具黨派聯繫或特定立場的消息來源,最重要的是在事實查核報導...

    事實查核有沒有用,迄今的研究成果似乎尚未有共識,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就是前述的回火效應。 研究表明,「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與「不確定偏見(Disconfirmation Bias)」左右我們的思考。確認偏見使我們傾向於相信符合自身信念的陳述,而不確定偏見使我們傾向於以不合比例的時間與精力,來檢視不符合自身信念的陳述——這兩種偏見是回火效應發生的基礎。 2010年,政治學者Brendan Nyhan與Jason Reifler在論文〈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中指出,事實查核有時會造成回火效應;當我們把查核後的正確事實呈現給相信錯誤事實的人時,他們非但不會更正想法...

  4. 2023年8月16日 · Watch on. 儘管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終珊卓布拉克也以此片拿下最佳女主角,但這部電影卻始終存在爭議,麥可也在電影上映後表示符合事實的劇情,例如電影中麥可智商只有80、也因過去童年創傷而始終沉默寡言,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電影造成眾人對他個性與智商的誤解,對他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5. 2015年2月5日 · 根據報載,案發一年前,便有歹徒持槍掃射她的住處,原因不明。 根據該國媒體組織報告,自1986年馬可仕獨裁政權推翻以來,新聞記者死亡人數達已172人,而在現任總統艾奎諾三世2010年上任以來,已有31名記者死亡。 菲律賓並非戰區,號稱已民主化,但記者遇害風險之高,令人咋舌。 以2012年為例,11月初一名記者兼廣播電台播報員在上班途中遭人開槍射殺,這是該年第五名記者遇害。...

  6. 2017年11月3日 · 有趣的是,當時只聞其聲見其人,觀眾也只能憑想像力,來揣測這號人物的真實面目。 1989年,東歐共產政權紛紛倒台,即便是東歐政權中最為獨裁、最對外封閉的羅馬尼亞,也在獨裁者 西奧賽古 (Nicolae Ceaușescu)慘遭處決後,蹣跚步上自由民主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