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2月23日 · 2022/12/23. 3C YouTube 3C保母 抖音 IG. 不少研究顯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對孩子的傷害絕對有增無減,到底該禁還是不禁,真的是大大考驗父母啊! 文章目錄. 不可預期的網路內容,父母必須仔細判斷. 同意安裝App前,據實告知孩子年齡. YouTube:13歲以下兒童,有家長可監控版本. 抖音:家長和孩子抖音帳號可相連. Instagram:16歲以下用戶,自動設定為「私人」帳戶,能公開瀏覽. 爸媽們對於「3C褓母」一詞,應該陌生吧,尤其是雙薪家庭,爸媽平日工作已經夠忙碌,每天與時間賽跑接送孩子,簡直是最大考驗;加上一周上班下來,爸媽想要好好陪孩子運動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真的讓3C順理成章成了最方便的褓母。

  2. 16 小時前 · 近日,佳娜在IG分享她兩個阿公質疑「照顧小孩,卻在一旁玩手機」的不滿。 媽媽能玩手機? 佳娜在IG限動公開老公祖雄正在餵奶的影片,突然有兩個阿公似乎看不下去,大聲的說:「這個老公真的很好,餵小孩喝奶,媽媽在旁邊沒有幫忙,還在玩手機!

  3. 2022年7月8日 · 在社群帳號跟親友分享嬰幼兒的照片,是再單純、常見不過的事了。 一個精通科技的爸爸,卻因此遇到一連串可怕的事情。 他把經歷寫成文章,也教父母們如何設法突破演算法的重圍,清理帳戶裡不該出現的人事物。 這幾年,父母們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小孩的照片,漸漸地變得比較敏感、小心,會考慮孩子的隱私權與肖像權,也避免有心人盯上,針對孩子作惡。 但是對於辨識度相對比較低、會抗議、也一直有大人形影相隨保護著的嬰幼兒,似乎應該就不用太擔心? 《華盛頓郵報》的科技專欄作家佛勒(Geoffrey A. Fowler)就是這樣想的。 去年,他在兒子出生之後,因為朋友們都想要分享他的喜悅,所以他決定每天貼一張兒子的照片,並且把帳號設為私人帳號,他同意的朋友才看得到內容。 同時,他也追蹤了一些有小孩的朋友。

    • 長期觀看.以致孩子過於早熟
    • 控管時間.透過時間交換及觀看姿勢
    • 運用溝通技巧.緩解哭鬧情緒
    • 看到不適當內容.爸媽應正面教導
    • 給予適當內容.但切記不因噎廢食

    林昱程職能治療師提到,YouTube頻道營運以廣告收入為主,因此爸媽無法自行選擇廣告類型,也無法預知接著的下一部影片內容,也因為隨處可見,而無法準確控管孩子觀看狀況,若是孩子長期觀看這類型的影片,就可能在生活中講出不太得體,甚至是過於成熟的話語。(推薦文章:我不要孩子變成小大人!謹慎面對家中早熟寶貝) 他分享真實發生過的案例:孩子在房間拿著玩具電話說話,清楚一聽,竟發現孩子稱對方為「老公」,爸媽驚呼不已,心想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類的詞語,孩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後來才發覺,原來是孩子把在電子產品上所看到的內容,融入遊戲當中,林昱程職能治療師提醒,孩子不只會在家中玩,若是在公園玩、在學校玩,吸收的資訊過於早熟,就可能脫口而出不適當的詞語。

    YouTube頻道上的影音,多為時間短又有豐富的聲光效果,如何控管孩子觀看的時間,林昱程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可準備計時器,嚴格執行孩子觀看的時間,或是將「觀看」這件事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讓孩子呈現一個「大熊熊」的姿勢,維持與瑜伽的「棒式」一樣,孩子看久了,覺得身體痠了就不會想再繼續往下看。 另外,爸媽也能用等價的時間交換看影片的時間,例如:要求孩子玩多久的拼圖,才能看多久的影片,就像是兌換等值的寶物的概念,讓孩子知道「要付出相對的代價,才能獲得想要的東西」。如此一來,不僅能有效控管孩子觀看的時間,也能訓練到靜態活動,孩子也會因為姿勢上的難度,而不再那麼著迷。

    當然若是已沉迷一段時間的孩子,對於父母掌控觀看時間的做法,一開始一定會有所反彈,林昱程職能治療師提到,爸媽需具備溝通上的技巧,若孩子反應越激烈,爸媽給予的回饋越大,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我哭鬧,我就能達成」。爸媽應漸漸地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沒有用的,當發覺孩子哭鬧的情緒開始緩和時,爸媽要給孩子台階下,使用技巧性的話語,轉移其注意力,像是孩子如果說「不要不要」,爸媽可回應「對,不要現在看」,孩子可能會再回答「我要看」,那爸媽可回答「對啊,我們改成明天看」,態度堅定且順孩子的反應回答,同時也要提醒爸媽,若是答應孩子明天看,爸媽一定要遵守承諾。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久了才能有效訓練孩子不再沉迷於3C產品。

    在2018年,有篇YouTube相關文章在Ptt的「媽佛版」上,以聳動標題「一群變態鎖定觀看YouTube的孩童」備受討論,有家神祕的公司,專門製作兒童動畫,以蜘蛛人、彩虹小馬、海綿寶寶等知名角色,標題使用一些可愛、幼稚的字詞,吸引孩童的注意,但內容卻包含了暴力、腥羶色等情節,若是爸媽沒能陪同觀賞,這些恐怖情節就可能在孩童眼前赤裸曝光…… 若孩子真的不小心看到了不適當的內容,該怎麼辦?林昱程職能治療師提到,與其讓孩子自行想像,爸媽應主動且正向地與孩子解釋影片內容,像是如果孩子不小心看到裸體,爸媽可用教育的話語,表示「這是你我長大後都會有的身體樣貌」,讓孩子清楚了解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同時也提醒爸媽,這類型的影片內容就不該讓孩子再看到第二遍,也要教導孩子不要將這樣的內容融入遊戲當中。 想幫孩子過...

    由於現今網路十分發達,林昱程職能治療師提醒,雖鼓勵爸媽不要讓孩子過度依賴3C保母,而能多從事一些靜態活動,但畢竟不是在任何場合,爸媽都能隨身攜帶畫筆或是故事書,當遇到孩子吵鬧時,爸媽以短暫播放影片的方式安撫孩子,但仍要挑選適當內容,也不要因為有一次的經驗而讓孩子動輒予取予求。 國外曾發生過一起有趣事件:爸媽發現孩子總是往窗外看,每次都是看往同個方向,但也不知道在看什麼,仔細一瞧才發現,因為爸媽都不讓孩子在家看電視,孩子竟然在偷看對面的電視!林昱程職能治療師表示,豐富的聲光效果的確會吸引孩子,但爸媽也別因噎廢食,「過多的內容對於大腦發育不會有益處,但適當的內容對於生活品質會有幫助!」 (推薦文章:想跟孩子看電影,但孩子卻在電影院坐不住?每天5〜10分鐘的畫畫、看書.開始培養專注力!) 🔖 聰...

  4. 2023年3月7日 · PTT八卦版上有網友發文表示,打開朋友社群全都是各種小孩照,忍不住感歎,是不是只要升級爸媽都會出現「曬小孩狂魔症」? 根據原Po觀察有80%的人都是曬娃魔人」,舉凡FBIG限動都是小孩的照片跟影片每天還要打卡跟長輩刷長輩圖一樣刷一排小孩的照片。 甚至還會做成line貼圖,或是貼紙,常常還會獲得朋友小孩的影片,讓他直呼是不是爸媽都會走火入魔的曬小孩? 網友反應不一,爸媽只想留下回憶. 文章獲得鄉民們熱烈回應,有堅持不Po的爸媽就說「我自己有小孩,也是不懂曬娃魔人的想法」、「我只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是你家小孩的日常啊」、「應該長輩親戚會想看」。 部分理解的網友則認為,社群平台本來就是想Po什麼都可以!

  5. 2021年7月16日 · 1.症狀需在12歲以前就已出現。 2.症狀在兩種以外的場合(如學校或家中)皆有出現。 3.症狀已明顯到會影響日常功能的程度。 4.症狀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解釋。 青少年時期忽然出現的專心症狀,或是症狀僅在某一場合出現(例如在家中好動多話,而在學校與安親班卻能遵循規範),皆須考慮除了單純注意力不足/過症以外其他原因。 而天生帶有些許專心的症狀,卻能維持良好人際與學習功能的孩子,也並不足以診斷注意力不足/過症。 但必須要澄清的是,精神疾病的診斷是需要把情境與關係脈絡納入考量,沒有一個單一症狀能夠直接診斷精神疾病。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與能力都不同,在下「注意力不足/過症」的診斷以前,或許我們也該問問自己,孩子的困難有沒有辦法其他原因所解釋? 是不是源於一段充滿壓力的關係?

  6. 2024年1月1日 · 但曾幾何時,當點開社群時,已是滿滿的文案、團購限動及各種商品推薦。 雖然使用社群獲益已是趨勢,但當我只是個普通社群使用者,有時候真的只想關注重要朋友的動態,太多「廣告」打擾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隱藏太過商業化的限時動態,省去點閱的時間,也防止自己洗腦買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