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引起人體腹痛、嘔吐、腹瀉及拉血便等症狀,甚至會引起嚴重合併症及死亡。 歐洲地區於2011年5月至6月期間,發生大規模O104型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大多數病例均具有德國旅遊史,經調查為食用受污染豆芽所引起的流行疫情。

  2. 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感染食物或飲水,或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只需數十至數百個菌體即可致病。 主要是發生於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常因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生牛奶或遭受污染之生菜類食品。 另外也可以直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如發生於家庭中、幼兒照護中心(托兒所、幼稚園等)或拘留所等處。 亦可經由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游泳池水)引起傳染。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2~10 天,通常為3~4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成人為1 週以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其可傳染期長達3週左右。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3. 民眾如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 而醫師若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衛生局,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並防範疫情之擴大蔓延。. 民眾若有其他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 ...

  4. 疾病概述. 流行病學. 防治工作. 大綱前言. 此類以O157:H7血清型為主的大腸桿菌在1982年,美國首次流行,才被確認。 其臨床表現與僅造成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該菌可能會引發溶血性尿毒症,甚至導致死亡。 台灣至目前為止僅在2001 年發現1例確定病例。 流行地區. • 在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歐洲、南非、大陸、日本及澳洲等地區流行,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及緯度較高的國家發生率較高。 Source: WHO & CDC(U.S.) 疾病概述. 致病原及致病機轉. 致病原: source:www.nih.go.jp/ niid/bac/O157em.html. 主要血清型為O157:H7 或O157:NM.

  5.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流行病學. 此類以O157:H7血清型為主的大腸桿菌在1982年,美國首次流行,才被確認。 其臨床表現與僅造成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該菌可能會引發溶血性尿毒症,甚至導致死亡。 台灣至目前為止僅在2001 年發現1例確定. 病例。 西元1982年美國爆發因吃漢堡而引起的跨州性出血性結腸炎的疫情,經流行病學調查,確認其致病原主要為罕見的O157型大腸桿菌(血清型. O157:H7) 90年在台灣有1例確定個案。 在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歐洲、南非、大陸、日本及澳洲等地區流行,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及緯度較高的國家發生率較高。 美國平均每年有將近7300人感染,造成約60人死亡。

  6. 一、 臨床條件. 出現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可導致出血性腹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或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等。.

  7. 一、病原特性. 本病病因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簡稱EHEC,又稱綠猴腎細胞毒素產生性大腸桿菌(verotoxigenic E. coli ,簡稱VTEC)是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腹瀉和腸炎的一群大腸埃希氏菌。. 該菌和人體腸管中屬於正常菌叢的大腸菌大致相同,但以會產生綠猴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