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日 · 如果在18.5以下就需要及时干预了。 首先应当排除吃得太少或受药物影响,如果是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甲亢、糖尿病、结核、肿瘤、消化系统问题都可能导致消瘦,针对病因去治疗才最重要。 排除这些之后,就需要从生活方式上注意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选择健康的食物来增加总热量,二是配合适量的力量训练。 每天要吃多少? 增首先要增加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普通人在轻体力活动(平时活动以坐为主)的情况下,每天需要的热量可以用厘米为单位的身高减去105之后,得到的差再乘以30~35得出。 有增诉求的人,可以每天在这个基础上增加500kcal,或者增加更多都是可以的。 维持体重的每日热量摄入 (kcal)= [身高 (cm)-105] x30.

  2. 2022年5月11日 · 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瘦子天天喊减肥,真正的胖子却不觉得自己胖,而从健康的角度如何科学定义肥胖? 不提倡一味地以瘦为美,但也要对肥胖症有科学认知,过度肥胖不仅是美观问题,更是病得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晓等研究显示,2004~2014年间,中国肥胖患病率增加3倍多,腹型肥胖增长超50%。 (Ann Intern Med. 2019年10月29日在线版)2004年,中国普通型肥胖患病率为3.3%,腹型肥胖为25.9%。 其中,普通型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

  3. 2022年3月11日 · 目前对于肥胖的治疗路径,大致可以归为三种: 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中: 生活方式干预 一般被作为肥胖的一线治疗手段,也是进行其它治疗方式的基础; 药物治疗 通常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或失败时的另外一种治疗选择; 而对于重度肥胖患者, 减手术 被认为是能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也是效果最为明显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 图4 目前减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估. 而作为一线治疗方式的生活方式干预,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诸多因素,郭立新教授着重介绍了 饮食、运动与睡眠 三个方面。 01 饮食控制.

  4. 2023年4月6日 · +. 编译:陈康教授. 肥胖管理的目标是改善健康。 持续减重超过总体重的10%可改善许多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 (如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以及生活质量。 减重维持是肥胖管理的主要挑战/困难。 与所有慢性病一样,控制肥胖需要一种长期、多模式的方法,要考虑到每个人的治疗目标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获益和风险。 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抗肥胖药物和减重手术可改善体重减轻和维持相关健康获益。 大多数可用的抗肥胖药物作用于中枢食欲途径,以减少饥饿感和食物奖赏。 在过去5年里,随着治疗的进步,单基因肥胖症的靶向治疗和新一代抗肥胖药物得到了发展。 在超过三分之二的临床试验参与者中,这些高效抗肥胖药物可使体重减轻10%以上。 关于安全性、疗效和心血管结局的长期数据仍在等待中。

  5. 科学减肥策略集锦每周一次可减重40斤阻力训练或可改善肥胖代谢风险和炎症……_腾讯新闻. 肥胖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不良影响。 各种健康并发症(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与超重和肥胖相关,这些并发症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 而中国肥胖工作组将超重定义为BM...

  6. 2021年11月27日 · 增加乳制品摄入量可降低超重/肥胖者的体重和体脂含量而单纯增加钙补充剂并不能增强减重效果。 (证据等级B,弱推荐;同意比例92.4%) 2.高蛋白膳食. 高蛋白膳食(HPD)包括相对数量(蛋白质供能比)和绝对数量(蛋白质摄入量)的界定,多数HPD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 g/(kg·d),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 g/(kg·d)的膳食模式。 问题3:HPD能否改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体重和血糖? HPD有助于超重/肥胖T2DM患者减轻体重,并有利于血糖控制。 长期应用时应加强包括肾功能在内的临床监测与营养咨询。 (证据等级B,弱推荐;同意比例91.6%) 问题4:HPD对减重依从性和维持减重效果的影响?

  7. 2021年6月21日 · 建立基于法律法规的肥胖防控政策体系. 中国现有的肥胖防控政策相对零散,一个协调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对于促进系统的改变,来建立抗击肥胖流行的监管环境至关重要。 加强政府责任,强化跨部门合作,采取综合措施落实肥胖防控政策。 改善致肥环境,如改善食品环境. 包括制定从粮食生产到销售环节、食品标签和营养教育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食品仓储、餐饮、食品批发监督管理的法规和政策;鼓励工作场所的健康食品供应和选择。 建立健康的环境.